1987年第4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新書架上
    1987(4).
    [摘要](1042) [HTML](0) [PDF 90.28 K](1156)
    摘要:
    《Atmospheric Chemistry:FUNDAMENTALS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大氣化學:原理和實驗技術) BARBARA J.FINLAYSON-PITTS、JAMES N.PITTS JR著,JOHN WILEY & SONS出版,1986年,1098頁。本書共十五章,分成九部分。第一部分綜述了對流層中污染空氣的一些相互作用。內容包括空氣污染的歷史發展,地球大氣的描述,關于空氣污染成份的一些綜合介紹。第二部分介紹光化學過程的原理和一些實際問題,介紹對流層低層白日的化學
    2  世界氣候研究計劃與農業氣象研究
    內(山鳥)·善兵衛 溫福光 陳敬澤
    1987(4).
    [摘要](1034) [HTML](0) [PDF 165.11 K](1128)
    摘要:
    1.前言以1972年全球性的大干旱作為轉折點,持續約二十年的氣候穩定期結束了,從而進入新的氣候變動期。八十年代以后,氣候變化不僅沒有減弱,相反倒有增大的趨勢。因此,從超級農業大國的美國、蘇聯開始,進而到其他大小國家,農業生產都表現出很大的波動性。同時,由于約連續十年的非洲中部干旱,受旱地區的許多人處于饑餓狀態,這些情況都直接影響著社會安定和發展。而且,由于人類活動也改變著大氣環境
    3  中尺度天氣數值模擬及近年來國外的進展
    朱復成
    1987(4):1-7.
    [摘要](1178) [HTML](0) [PDF 631.65 K](1214)
    摘要:
    一、引言隨著大尺度過程研究和大尺度中、短期數值預報不斷取得進展,氣候變化及甚短時天氣的研究已列入了議事日程,并日益為人們所重視。這不僅是由于大氣系統本身具有從湍流微團到超長波這樣寬廣的尺度譜,即包含各種不同尺度的系統,而且各種不同尺度系統之間是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因此,研究大氣運動規律必然要包括對氣候規律和短時規律(中小尺度系統規律)的研究。其次,人們對中尺度天氣的重視還由于它們在實際中的重要性。如果說猛烈的中尺度系統如臺風、颮線、雨團等常直接造成生命財產的嚴重損失,那么,看來是微弱、平常的中尺度環流如海陸風環流、城市環流等在一定條件下也會給人類帶來傷害。據Pielke的估計,美國
    4  氣象統計分析與預報在國外的新進展
    黃嘉佑
    1987(4):8-14.
    [摘要](1302) [HTML](0) [PDF 544.88 K](1352)
    摘要:
    本文介紹了國外氣象領域中應用統計方法的趨勢和某些新進展。著重指出無論是天氣-統計、統計-動力和統計方法本身都在不斷發展。
    5  季風環流對不均勻加熱的敏感性試驗
    陳受鈞 Lorenzo Dell''''osso 陳明萱
    1987(4):15-23.
    [摘要](1263) [HTML](0) [PDF 786.94 K](1200)
    摘要:
    考查了季風環流對濕過程響應的數值模擬。結果表明,在季風環流中潛熱是主要的反饋過程。由于這種過程,在對流層低層從阿拉伯海到中國南海的西南季風氣流和在對流層高層的南亞上空的東風急流在暴發期和活躍期都顯著地增強。在活躍期期間表面潛熱通量(大部分在海洋上)對環流的維持是重要的,但對暴發期則是次要的。
    6  半拉格朗日-半隱式時間積分方案
    皇甫雪官
    1987(4):24-30.
    [摘要](1343) [HTML](0) [PDF 383.70 K](1360)
    摘要:
    加拿大在數值天氣預報時間積分方面的研究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F根據加拿大A.Robert的簡要論述介紹如下。
    7  地形重力波拖曳效應的參數化
    烏元康
    1987(4):31-33.
    [摘要](1599) [HTML](0) [PDF 216.21 K](1350)
    摘要:
    當穩定的層結氣流越過不規則地形時,會激發地形重力波,在合適的條件下,這種重力波會向上傳播。這種重力波的傳播與大氣靜力穩定度、垂直風切變等有關,而且在垂直方向可以傳播到很高的高度。為了在中期數值預報和氣候模擬中,解決由于地形引起的系統誤差,例如緯向風太強、急流位置有偏差等問題,就有必要考慮到由于地形激發的地形重力波及其對大尺度氣流的作用。觀測表明,與地形重力波有關的天氣尺度雷諾應力的量級,一般情況下,只有幾十個帕斯卡。地形重力波的水平波長也可能只有幾十公里。由于數值模式分辨率的原因,
    8  中緯度中尺度對流復合體中的強降水區移動
    J.H.Merritt J.M.Fritsch 牟惟豐
    1987(4):34-37.
    [摘要](1232) [HTML](0) [PDF 314.89 K](1240)
    摘要:
    一、引言對于業務預報員來說,最大的挑戰之一是暖季降水的預報?,F行的有限區細網格模式業務預報由于對流參數化方面的限制而只有有限的成功。令人特別感興趣的是在近些年已有了一些與中尺度對流系統相聯系的強降水實例研究,尤其Maddox(1980)對中尺度對流復合體(MCC)的研究。對MCC的天氣學環境也曾由Maddox(1981,1983),Bosart和Sanders(1981),以及Wetzel等(1983)提出過,這對于預報員判斷MCC的影響區有幫助。然而對于預報中尺度系統移動速度和方向的指導規則則尚未恰當地揭露和提出來。由于強對流天氣所包含的時間與空間尺度(16小時和10~5平方公里)和高的頻率(Maddox,1980),這樣的指導規則是迫切需要的。
    9  診斷在天氣預報中的作用
    C.A.Doswell Ⅲ R.A.Maddox 溫市耕
    1987(4):38-43.
    [摘要](1267) [HTML](0) [PDF 536.34 K](1323)
    摘要:
    本文指出,在天氣預報日趨定量化和客觀化的今天,預報工作者要避免把客觀模式看成“黑盒子”。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僅使用定量模式可能還不足以滿足天氣預報的需要,必須繼續運用關于大氣過程的定性信息。在這當中,診斷分析是關鍵的步驟。
    10  我國三十年(1951—1980)氣候若干極值
    林之光 彭道和
    1987(4):44-53.
    [摘要](1253) [HTML](0) [PDF 958.41 K](1398)
    摘要:
    本文主要利用國家氣象局北京氣象中心資料室編輯的氣象出版社出版的《1951-1980中國地面氣候資料》以及國家氣象局(中央氣象局)資料室和有關省、市氣象局先后出版的地面氣候資料,挑選了102項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的極值(一般取五個)。
    11  硫循環
    R.Harriss H.Niki 陳世范
    1987(4):55-59.
    [摘要](1454) [HTML](0) [PDF 358.99 K](1265)
    摘要:
    一、目前存在的問題人類活動對世界上某些地區的對流層硫循環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對居民區及其下風方。有關SO_2反應和轉化,及其在北美洲東部和歐洲西部的分布和輸送的文獻是很多的。只要選擇一部分關于硫循環的文獻就可以看出,區域尺度上硫的測量和模式對SO_2的源、輸送和人為排放的后果給出了一致的認識。然而,除了對有關人為SO_2的局地的和中尺度的影響了解得較清楚外,全球琉循環研究尚處于初期階段。
    12  南極臭氧變化是動力還是化學原因?
    Ka-Kit Tung 賈朋群
    1987(4):60-63.
    [摘要](1209) [HTML](0) [PDF 308.20 K](1273)
    摘要:
    觀測表明,南極早春季節臭氧的氣柱密度有明顯的季節性減少,十月份之后又很快回升,超過春季以前的值。根據南極的特殊環境——相對穩定的環極渦旋,極夜的低溫和當太陽重現時臭氧吸收太陽輻射的增加,我們推測存在一個在極地平流層低層為上升運動的反環流圈。涌升流將100百帕以下臭氧含量少的空氣帶入平流層,可能對早春觀測到的臭氧減少起一定作用。同時,南極平流層NO_x(NO+NO_2)的濃度維持一低值[<0.1p.p.b.v.(10~(-9))],有利于鹵化物對O_3的催化分解。我們認為多相反應過程和極夜前后通過BrO+ClO→OClO+Br的反應所生成的OClO在早春可能有助于抑制NO_x的含量。但涌升流對氯化物濃度的稀釋可能降低O_3光化學分解的有效性。
    13  用機載MSS資料評價地表面熱量平衡分布
    川島茂人 王茂新
    1987(4):64-71.
    [摘要](1227) [HTML](0) [PDF 617.43 K](1323)
    摘要:
    本文論述了用機載MSS(多光譜掃描儀)資料評價小區域地表面熱量平衡分布的方法及其應用結果。通過分析在日本茨城縣南部秋季白天測得的資料,得到了如下結果:(1)在分析的對象區域,地表面平均溫度為19.1℃,與以此平均值為基準的溫度差,水面為-11.6℃,森林為-6.0℃,草地+0.5℃,混凝土+3.4℃,瀝青+3.8℃,裸地+3.9℃,施肥地+4.8℃。(2)計算得出的分析對象區域凈輻射通量平均密度為398W/m~2,若以此值為100,則可求出水面的凈輻射通量密度為135,森林為121,草地104,裸地96,瀝青95,混凝土77,施肥地68。(3)計算得出的分析對象區域感熱通量的平均密度為91W/m~2,若以此值為100,則可求出水面感熱通量密度為-31,森林為-8,草地115,裸地146,施肥地154,混凝土237,瀝青268。(4)計算得出的分析對象區域潛熱通量平均密度為244W/m~2,若以此值為100,則可求出水面與森林的潛熱通量密度為183,草地為109,裸地71,施肥地31。
    14  第十五屆國際靜止氣象衛星協調組織會議報告及討論綜述
    許健民 徐建平
    1987(4):74-85.
    [摘要](1218) [HTML](0) [PDF 1.08 M](1297)
    摘要:
    國際靜止氣象衛星協調組織(CGMS)成立于1972年,其成員是已擁有或明確計劃擁有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組織,目前有美、日、印、蘇、歐空局及世界氣象組織(WMO)。該組織是一非正式組織,對靜止氣象衛星系統的體制、資料分發、資料收集、資料存檔和檢索、衛星資料定標和氣象參數提取等進行交流與協調。第十五屆CGMS會議于1986年11月3—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開。我國代表2人作為觀察員第一次參加了會議。會議共發表工作報告約70篇。這些報告涉及面很廣,對我國發展靜止氣象衛星系統有較大參考價值。
    15  雙線偏振雷達的氣象應用
    徐寶祥 葉宗秀 王致君 蔡啟銘
    1987(4):86-92.
    [摘要](1454) [HTML](0) [PDF 600.37 K](1482)
    摘要:
    本文概要介紹了氣象偏振雷達(主要是雙線偏振和圓偏振雷達)應用研究歷史和目前發展狀況。對于自八十年代以來,在美、英、法、聯邦德國、日本,意大利、荷蘭以及中國等地加緊進行研究的雙線偏振雷達,著重討論了其探測云雨的基本原理、影響測量精度的諸因子,以及在實際工作中對雷達取樣與標定的一些考慮。最后說明了把常規天氣雷達改裝為雙線偏振特種雷達的關鍵步驟和預期在云霧物理研究和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中的應用前景。
    16  幾種氣象臺站網設計方法簡介
    張強 楊賢為 何素蘭 耿全震
    1987(4):92-96.
    [摘要](1276) [HTML](0) [PDF 406.33 K](1296)
    摘要:
    氣象臺站網的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天氣預報、氣候研究和有關工程計劃的制訂,各國對臺站網的設計都非常重視。自蘇聯把德羅茲多夫-塞普列夫斯基的結構函數作為臺站網設計的一種依據以來,信息理論、因子分析、經驗模式等新的方法已開始應用于氣象臺站網設計,目的是尋求適合于不同地區、不同觀測要求的站網設計。本文將簡略介紹沙特阿拉伯、英國、我國臺灣的站網設計方法。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