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第3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地球系統科學簡介
    李術華 朱???/a>
    1987(3):1-6.
    [摘要](1574) [HTML](0) [PDF 506.61 K](1247)
    摘要:
    1983年美國宇航局(NASA)咨詢委員會成立了地球系統科學委員會(ESSC)。這個委員會強調了把地球作為一個系統(各個部分相互作用的整體)和制定研究全球變化整體規劃的重要性。這兩個目的都是與地球未來的可居住性密切相關。 1984年該委員會收到了若干工作組報告,評述了地球科學各學科的研究現狀和發展,于1985年6月召開了專題討論會,就今后10—15年地球系統科學的研究策略取得了一致性意見:1.確定了統一的全球研究策略。2.制定了從空間研究地球的整體規劃。3.確認了新空間技術的重要性。4.強調了美國宇航局、海洋大氣局(NOAA)和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作用。5.認識到管理和領導問題的重要性。
    2  地面氣象資料信息化的一些技術問題
    羅玉霞
    1987(3):7-11.
    [摘要](1262) [HTML](0) [PDF 416.04 K](1326)
    摘要:
    本文根據地面氣象資料信息化《暫行規定》和《補充規定》的技術原則,針對目前地面氣象資料信息化過程中出現的帶普遍性的技術問題,對地面氣象資料信息化報表的種類、各項氣象要素信息化的技術細節以及不完整記錄的穿孔和一些特殊問題的處理方法做了必要的介紹。這對于地面氣象資料信息化工作的順利開展、提高信息化資料的質量,為尋求合理的統計方法和正確地進行數據計算以及更好地提供服務使用均有幫助。
    3  夏季風實驗——回顧
    T.N.KRISHNAMURTI 陳明萱
    1987(3):12-24.
    [摘要](1273) [HTML](0) [PDF 1.01 M](1287)
    摘要:
    本文提出夏季季風實驗(MONEX)的簡短總結?;仡欀饕鶕切├?979年夏季MONEX觀測所做的論文。這個研究的觀測方面著重于季風雨帶在北半球從冬季到夏季,從印度尼西亞到喜馬拉雅山腳的每年一次推進以及此后的后撤。極好的FGGE/MONEX資料庫提供了輻散風的詳細解說;關于哈得來環流和瓦克環流也總結了。通過旋轉風和散度風分量之間彼此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季風環流對逐漸形成的不同加熱場的響應方式。Luo和Yanai所研究的熱源的特倒把包括西藏高原在內的不同季風區上的熱源作了鮮明的對照。在這種情況下,值得注意的有趣問題是阿拉伯海的冷卻。屬于這個問題結果的總結——特別是風應力的旋度的分布——是突出的。引起很大興趣的另一個研究領域是行星邊界層,特別是在阿拉伯海西部上空,該處索馬里急流在夏季風期間出現有趣的特性。本文總結了季風暴發的中期預告及季風低壓形成和運動的主要結果。考察了沙漠熱低壓的結構和維持。這些結果的總結包括了混合層結構,垂直運動廓線的日-夜差和熱力學的熱量收支。本文的最后一節包括了低頻波——特別是30—50天時間尺度上的研究。這種波動隨行星尺度向東移;在較大的區域尺度上,波動又在季風區上向北移。這些表現解釋了季風暴發、活躍和中斷。
    4  運用研究飛機、衛星快速掃描和多普勒雷達資料對弧狀云線的觀察分析
    Peter C.Sinclair James F.W.Purdom 汪吉喜
    1987(3):25-29.
    [摘要](1345) [HTML](0) [PDF 378.87 K](1345)
    摘要:
    回顧了弧狀云線在控制深對流發展和演變中作用的研究后,本文運用研究飛機等所得資料描述了密度流區域中弧狀云線的動力學和熱力學。
    5  海氣相互作用與長期天氣預報
    章基嘉
    1987(3):30-41.
    [摘要](1320) [HTML](0) [PDF 1.07 M](1299)
    摘要:
    本文根據世界氣象組織自1984年以來召開的幾次規模較大的長期天氣預報學術會議及海氣相互作用的專題討論會的報告和文集,簡要地介紹了這方面的動態和主要進展。指出ENSO循環和季節內部振蕩的觀測研究和數值模擬研究對加強長期天氣預報的物理基礎具有重要意義,重點介紹了英國氣象局用5層和11層大氣環流模式進行長期預報試驗的結果。這些試驗表明,在長期數值天氣預報中采用實測的海表溫度對減小預報誤差,提高預報技巧有肯定的作用。
    6  厄尼諾的試驗性預報
    Mark A.Cane 誠意
    1987(3):42-47.
    [摘要](1258) [HTML](0) [PDF 460.23 K](1328)
    摘要:
    用確定性的海氣耦合模式做了1970—1986年厄尼諾預報試驗,指出它的可預報性一般為提前1—2年。
    7  南半球氣流的氣候特征
    W.M.Wendland N.S.McDonald 陳咸吉
    1987(3):47-53.
    [摘要](1702) [HTML](0) [PDF 611.54 K](1375)
    摘要:
    依據幾十年的船舶和陸基觀測資料而得到的網格點上的平均地面地轉風,來估算南半球月平均地面流線。在南半球已確認有4個年氣流源地。在南半球冬季的7個月期間,澳大利亞是第5個氣流源地區域。北半球的氣流流到南半球(夏季)的熱帶輻合帶處。在平均年份中,南半球空氣來自上述4個年氣流源地的占46%,太平洋貢獻最大(20%),其次是印度洋(12%)、大西洋(9%)和南極洲(5%)。最常見的匯流帶有4條。
    8  蘇聯關于對流云輻射和主動-被動雷達探測雷暴的研究
    鄧新民
    1987(3):54-61.
    [摘要](1287) [HTML](0) [PDF 692.90 K](1382)
    摘要:
    本文在簡要敘述對流云輻射研究歷史的基礎上,介紹了蘇聯學者關于對流云輻射和用主動-被動雷達探測雷暴結構的研究情況,概述了他們的主要成果和尚未解決的問題。
    9  大氣中化學物質的生物源和地面源
    R.Cicerone C.C.Delwiche R.Harriss R.Dickinson 陳世范
    1987(3):62-66.
    [摘要](1397) [HTML](0) [PDF 397.78 K](1363)
    摘要:
    一、生物源的重要性近年來,我們已經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生物過程作為大氣化學物質源的重要性。我們早已知道,由于生物界的多樣性和適應性,使得生物界的現象千姿百態,對大氣的影響之大往往使得許多大氣化學工作者和氣象工作者嘆為觀止。許多從事生物學研究的科學
    10  大氣中CO_2濃度倍增時植被生產力的變化
    И.Ю.Локшина 劉樹澤
    1987(3):67-69.
    [摘要](1156) [HTML](0) [PDF 283.23 K](1330)
    摘要:
    本文探討了大氣中CO_2濃度增加一倍對氣候和自然植被生產力的影響。文中得出,大氣中CO_2含量增加一倍時,北半球植被的生產力與當今CO_2含量值相比,將相應地變化28%。但是,在各個地帶,這些變化值是不一樣的。文中給出各緯度植被生產力變化數據。
    11  小麥冠層紅外溫度觀測結果的分析和潛熱通量的計算
    B.J.Choudhury R.J.Reginato S.B.Idso 肖淑招
    1987(3):70-75.
    [摘要](1302) [HTML](0) [PDF 356.43 K](1422)
    摘要:
    首先把顯熱通量作為地表能量平衡的一部分,通過每半小時平均凈輻射、潛熱通量和土壤熱通量的觀測值來計算顯熱通量。然后,采用迭代法解顯熱通量的空氣動力方程,并且考慮到非流線體(熱量和動量交換粗糙高度的不同)和穩定度(地表和空氣溫度的不同)對空氣動力阻力的校正,得到空氣動力地表溫度。這時會發現,在穩定(不穩定)大氣條件下的空氣動力溫度比紅外測溫觀測值要低(高)。而且,在阻力-能量平衡方程中用紅外溫度估算潛熱通量時,這個估算值與觀測值,通過回歸分析,顯示出高度的線性相關(r=0.96)與適中的標準差(47Wm~(-2))
    12  氣象觀測技術的現狀與未來
    村山信彥 張新華
    1987(3):76-83.
    [摘要](1330) [HTML](0) [PDF 708.03 K](1538)
    摘要:
    一、全球氣象觀測系統氣象現象在時空上有許多種尺度,要想正確掌握這些現象,就必須進行相應尺度的觀測。這樣一來,就涉及到氣象觀測值的代表性問題。首先,我們來探討一下與行星及天氣這種大尺度的氣象現象相對應的觀測。這是一
    13  西班牙天氣雷達網計劃
    C.MARTINEZ 陳世范
    1987(3):84-87.
    [摘要](1463) [HTML](0) [PDF 306.21 K](1402)
    摘要:
    目前,西班牙國家氣象局(I.N.M.)已開始一項技術革新計劃。這項計劃的主要活動之一是設計氣象監視系統(SIVIM),以增加對中尺度天氣系統的了解和滿足用戶對短期預報的需要。氣象監視系統由國家電信系統(SINAT)、數值預報系統(SIPREN)、氣象衛星資料系統(SAIDAS)以及天氣雷達網綜合
    14  植物濕潤持續時間的測定
    H.HACKEL 陸光明
    1987(3):87-93.
    [摘要](1198) [HTML](0) [PDF 451.76 K](122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紹一種電子學測濕方法。它的測濕元件是金屬線,金屬線繃在一個雙層塑料框中的框架上。使用時將塑料框固定在要研究的植物部位上。金屬線交錯同一個高頻交變電壓發生器的兩極相連。若所研究的植物部位變濕,則通過水膜交流電壓產生電流。干燥時實際上無電流通過。即用電流的強度變化表示干濕變化。觀察表明,當2米高百葉箱內相對濕度≥70~75%時,馬鈴薯葉子表面附近實際上總是潮濕的,玉米的界限值為70%(相對濕度),但未能找到小麥的嚴格的界限值,文中還介紹了莖桿和穗部的測定結果。
    15  馬來西亞氣象局的觀測業務
    善如寺信行 張余豐
    1987(3):94-97.
    [摘要](1955) [HTML](0) [PDF 290.39 K](1870)
    摘要:
    馬來西亞地處赤道附近的無風帶,為熱帶常綠森林所覆蓋。平均氣溫約為27℃,年變化不太大,不象日本那樣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年總降水量一般為2000—3000mm,有的地方超過4000mm。在冬季,東北季風時期的12、1、2月雨量較多;在夏季,西南季風的6、7、8月雨量較少。
    16  新書架上
    1987(3):97-97.
    [摘要](1213) [HTML](0) [PDF 102.25 K](1279)
    摘要:
    《ACID RAIN AND DRY DEPOSITION》(酸雨和干沉降) L.W.CANTER著,LEWIS PUBLISHERS INC出版,1986年,370頁。本書匯總了八十年代中期關于酸雨和干沉降方面研究的成果。全書分六章。第一章是關于酸雨和干沉降的綜述。第二章是關于酸雨的一般問題。例如酸雨問題的歷史發展和未來發展趨勢,酸雨產生的原因,地形對酸雨的影響,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