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第3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新書架上
    1986(3).
    [摘要](1275) [HTML](0) [PDF 103.04 K](1273)
    摘要:
    Dynamic Meteorology(動力氣象學),S.Panchev著,英文版,1985年由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本書作者是保加利亞人。本書由俄文版譯成英文。原書1981年在索非亞出版,后被許多國家翻譯,360頁。本書開頭介紹了動力氣象方面的一般知識,然后分兩部分介紹大氣中的動力過程。第一部分是理想大氣動力學。包括:大氣熱力學方程(氣象方程),方程的簡化;大氣能量
    2  近幾年來突變理論應用氣象學的研究進展
    梁杰昭
    1986(3):1-6.
    [摘要](1357) [HTML](0) [PDF 529.80 K](1367)
    摘要:
    一、前言多年以來人們對氣象問題的研究,其數學基礎主要是以連續性態進行觀察和求解的。但在有些氣象演變過程中卻涉及不連續性問題,它可以表現在時間上,有如大氣環流的突變、副熱帶高壓的跳躍、雷暴和颮線的出現;也可以表現在空間上,如高低空急流的形成、鋒區的溫壓場結構等。
    3  應用于短時預報的相當馬爾柯夫模型(GEM)
    朱盛明
    1986(3):7-13.
    [摘要](1291) [HTML](0) [PDF 425.34 K](1480)
    摘要:
    一、引言由于資料的收集和數值模式的運行及傳輸的時間耽擱,即使在發達國家中,從觀測時間到收到MOS指導報,也還有6—12小時的間隔,一般0—6小時時段的預報是由持續性預報提供的。美國國家天氣局(NWS)技術發展實驗室(TDL)的Robert G.Miller提
    4  征訂《氣象科學研究院院刊(中文版)》
    1986(3):13-13.
    [摘要](1267) [HTML](0) [PDF 72.50 K](1193)
    摘要:
    《氣象科學研究院院刊(中文版)》將于今年上半年創刊。它是國家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主辦的學術性刊物,主要刊登我國大氣科學領域內以應用研究為主的科研成果,設有論著、短論、綜合評述、書刊評介、報道等欄目?!稓庀罂茖W研究院院刊(中文版)》以刊登氣象科學研究院的學術論文為主,但也以部分篇
    5  我國云與天氣學的研究
    束家鑫 鮑寶堂
    1986(3):14-21.
    [摘要](1354) [HTML](0) [PDF 746.80 K](1362)
    摘要:
    人們為了生產和生活的目的,不得不探索自然界中產生的各類大氣現象的活動規律,以服務于生產或生活。但是通過什么途徑來認識天氣變化的規律呢?從觀云測天,編輯云圖發展到挪威學派建立鋒面云系,直到氣象衛星、雷達和電子計算機在氣象上的廣泛應用,開辟了從地面到宇宙空間監視天氣變化的多種途徑。
    6  經驗長期預報方法的穩定性:個例討論
    N.Nicholls 馬淑芬
    1986(3):21-25.
    [摘要](1444) [HTML](0) [PDF 411.13 K](1245)
    摘要:
    1.引言 Kung和Sharif(1982)把一個印度季風長期預報方案寫成公式,特別考查了在設計預報方程時,所用資料年數的變化對預報誤差的影響。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假如要使預報誤差達到最小,則需要用16—19年的資料來計算回歸系數。Kung和Sharif還指出,
    7  梅雨鋒內中間尺度云團的物理量場分析
    秋山孝子 裘建強
    1986(3):25-32.
    [摘要](1342) [HTML](0) [PDF 628.33 K](1363)
    摘要:
    一、引言對流云系的熱力結構、運動學結構、熱量和水汽收支,已有許多人研究過。在梅雨鋒區里也常常觀測到中間尺度對流系統。日本列島上的這種對流系統及其有關中間尺度擾動的演變過程、熱力學特征和運動學特征都有人研究過了。近來,有人揭
    8  考慮空氣對流運動的陣風風速計算
    М.А.Мастерских 廖壽發
    1986(3):33-34.
    [摘要](1934) [HTML](0) [PDF 232.70 K](1524)
    摘要:
    眾所周知,在同樣的氣壓梯度下暖半年地面風速值特別是陣風風速值白天大于夜間(有時大1—2倍)。風速的這種增大現象和空氣的垂直對流運動有關。從實質上說,空氣的上升和下降運動就是由空氣輸送總速度的垂直分量或是由風的垂直分量引起的。強對流中,風速上升分量可超過10米/秒。
    9  我國大雪預報研究概況
    廉毅
    1986(3):35-37.
    [摘要](1642) [HTML](0) [PDF 255.08 K](1381)
    摘要:
    一、我國大雪和暴雪出現的氣候背景從各種已公開出版和內部發行的論著及其分析資料可知,西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到長江中下游平原,北部從新疆經內蒙古大草原到東北大平原,均有大雪發生,甚至遭受暴風雪的襲擊。大雪不僅是我國北方所特有的,也不是一個局地現象,而是大尺度現象。
    10  新發行的《氣象科技情報專輯》
    1986(3):37-37.
    [摘要](1041) [HTML](0) [PDF 81.48 K](1233)
    摘要:
    為了更好開發和利用氣象科技信息資源,加強情報調研和服務的針對性,適應氣象業務、科研、教育和管理工作發展的需要,氣象科技情報研究所在1986年將圍繞一些專題,不定期編印《氣象科技情報專輯》。這類專輯的篇幅一般在3~5萬字間,5號字排印,16開本。單位、個人均可預訂,酌收工本費。具體訂購事宜可向國家氣象局情報所發行組聯系。
    11  海冰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
    John E.Walsh 曾曉梅
    1986(3):38-44.
    [摘要](1497) [HTML](0) [PDF 657.18 K](1389)
    摘要:
    一、引言近幾十年來,海冰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已經成了人們經常考慮和關心的問題,尤其是北極附近的國家。從十九世紀后期起,以不同數量和質量的資料為根據的科學論著經常出現。早期研究多以海冰范圍、風暴路徑與特定區域地表溫度之間的關系為中心。某
    12  世界海洋氣候圖的發展現狀
    閻俊岳
    1986(3):44-48.
    [摘要](1358) [HTML](0) [PDF 425.93 K](1476)
    摘要:
    海洋覆蓋了地球表面積的百分之七十一,蓄積了全球百分之九十七的水量。洋面上形成其特有的海洋性氣候,并對大陸氣候起著強烈的制約作用。海洋氣候工作的任務,就是要揭示海洋上空大氣結構的時間變化,氣象要素的分布規律,分析氣候形成的原因,探討其在全球氣候系統中的作用及相互影響。
    13  寒溫帶森林對氣候可能增暖的敏感性
    P.Kauppi M.Posch 曾曉梅
    1986(3):49-53.
    [摘要](1248) [HTML](0) [PDF 373.87 K](1157)
    摘要:
    大氣環流模式指出高緯地區氣候會有顯著的CO_2增暖。在包括有寒溫帶針葉林的這些高緯地區,生態系統的活動很大程度上受溫度控制。本文用有效積溫(度-日)來描述寒溫帶生態系統中生產率的區域可變性。雖然道理很簡單,但考慮了兩個基本因子:生長季的長度和生態系統的逐日活動水平。本文研究了在寒溫帶針葉林中哪些區域對氣候可能出現的增暖最為敏感,所有資料都取自芬蘭。
    14  極渦研究綜述
    陳興芳 晁淑懿 劉鐘玲
    1986(3):53-58.
    [摘要](1336) [HTML](0) [PDF 526.88 K](1532)
    摘要:
    中高緯度大氣環流盛行的是迭加著各種波動的緯向環極氣流,環極渦旋的中心游動在極地及其附近地區,這種近乎半球范圍的環極氣流是大氣行星環流的一個重要的活動中心,它的位置、強度和范圍以及形態的不同,影響著整個半球甚至全球的大氣環流及天氣變化,因此國內外一些氣象學者對于極
    15  氣象要素連續量預報的經濟效益評價和經濟決策
    史國寧
    1986(3):59-64.
    [摘要](1183) [HTML](0) [PDF 351.24 K](1211)
    摘要:
    設氣象要素為X,用戶按照該要素的預期值X=a進行決策,X的實際值為X,效益函數為μ=μ(x,a) (1)尋找氣候最優策略S_(氣候)則歸結為尋找這樣一個不依賴于具體天氣的常定的a值
    16  美國NOAA的氣候變化地球物理監測
    丁國安
    1986(3):65-69.
    [摘要](1333) [HTML](0) [PDF 426.79 K](1345)
    摘要:
    美國的氣候變化地球物理監測(Geophsical Monitoring for Climatic Change簡稱GMCC)是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NOAA)環境科學研究院下屬的空氣資源實驗室的一個機構。它管轄分布在地球邊遠地區的四個本底空氣污染監測基準站(簡稱基準站)。本文將重點介紹GMCC和四個基準站之一的莫納洛瓦(Maura Loa)基準站。
    17  美國雷達氣象學研究狀況和發展趨勢
    R.J.Serafin R.Carbone 胡圣昌
    1986(3):70-73.
    [摘要](1526) [HTML](0) [PDF 363.58 K](1280)
    摘要:
    在第19屆雷達氣象會議上,Serafin和Lhermitte(1980)對八十年代的雷達氣象學的發展作了展望。之后,Serafin,Lhermitte和Atlas(1981)對包括衛星平臺對測量全球降水的應用在內的更廣范圍繼續作了預測。現在10年已幾乎過去了一半,有意義的是上述兩篇文章中作的推測已被證實是合理的預言
    18  東歐國家冬小麥產量預報方法
    亓來福
    1986(3):73-80.
    [摘要](1356) [HTML](0) [PDF 517.82 K](1379)
    摘要:
    根據1977年社會主義國家水文氣象和氣象局局長會議農業氣象研究組通過的決議,各國農業氣象人員就農業氣象預報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并于1981年在波蘭華沙召開專家會議,交流了其科研成果。主要內容包括冬小麥物候預報和生長狀況預報;冬小麥地有效土壤水分預報和不同地區的冬小
    19  我國帶田農業氣候研究概述
    鄧振鏞 董宏儒
    1986(3):80-85.
    [摘要](1323) [HTML](0) [PDF 564.41 K](1382)
    摘要:
    帶田又稱間作套種或間套作。從六十年代開始發展起來,七十年代中期形成高潮,目前仍在發展。據統計,在京、津、冀、魯、豫五省(市),小麥、玉米兩熟中,套種面積占75%。四川丘陵地區,1983年三茬帶田為1500萬畝,占丘陵旱地的57.6%,成為基本的種植方式。但對帶田的看法也不盡一致,
    20  AVHRR定量資料的提取及其應用
    周嗣松 汪勤模
    1986(3):86-91.
    [摘要](1336) [HTML](0) [PDF 529.07 K](1593)
    摘要:
    自從1970年開始接收美國ESSA氣象衛星云圖以來,氣象衛星資料的接收和應用在我國已有15年的歷史了。衛星資料在天氣分析和預報中,特別是在暴雨、臺風等災害性天氣的監視和預報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總的說來,主要還限于衛星云圖的定性分析和應用,衛星定量資料的提取和應用在我國還開始不久。本文將簡要介紹從TIROS
    21  澳大利亞大氣本底污染基準站
    佐橋謙 祁純陽
    1986(3):91-93.
    [摘要](1267) [HTML](0) [PDF 243.52 K](1205)
    摘要:
    澳大利亞大氣本底污染基準觀測站的全名是Baseline Air Pollution Station,CapeGrim;Cape Grim是澳大利亞東南塔斯馬尼亞島的西北部的海峽名稱。一、關于站址的選擇根據1969年WMO的決議,澳大利亞政府擬在南半球建立大氣污染基準觀測點,于是由聯邦政府的有關部門,主要是科學技術
    22  一種同時測量雨滴直徑和落速分布的新儀器
    許繼武
    1986(3):93-95.
    [摘要](1540) [HTML](0) [PDF 240.80 K](1407)
    摘要:
    法國地球和行星環境物理研究中心(CRPE)新近研制出一種新的光學分譜雨量計,能同時測量雨滴直徑和落速分布。測量雨滴譜最原始的方法是使用濾紙、粉丸或雨滴照相機。這些方法由于缺乏自動記錄裝置,使測量大為不便,導致了新的更先進技術的發展。其中最通用的是根據機電原
    23  一種新的浮標雨量計
    寇紅薇
    1986(3):95-96.
    [摘要](1218) [HTML](0) [PDF 146.62 K](1272)
    摘要:
    目前人們對世界范圍的降雨強度的分布還不夠了解,因為地球表面三分之二以上的地方被海水覆蓋著,而海洋上又缺乏足夠的測量和記錄降水的裝置。世界氣象組織曾提出一項關于在常規基礎上發展收集海洋降水情報系統的報告,經過廣泛的試驗性測量、理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