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第1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新書架上
    1984(1).
    [摘要](1222) [HTML](0) [PDF 60.60 K](1220)
    摘要:
    《Cloud Dynamics》(云動力學)E.M.Agee等編,Tokyo.Terre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1982年,423頁。本書是根據1981年8月17~28日在西德漢堡舉行的“云動力學”討論會的論文匯編而成的。自六十年代以來,云動力學越來越受到關注,并成為當代氣象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近代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有關云的各方面的大量資料,這有助于數值模擬復雜的云系統,從而使實際觀測和理論研究之間的空白得到補充,兩者相輔相成,都有了各自的發展。本書的要點包括四屆討論會的內容:1)淺層對流系統一觀測;2)淺層對流系統—模擬;3)深層對流系統—觀測;4)深層對流系統—模擬。共23篇論文和2篇特邀文章,是由8個國家提供的。重點內容是對流云,其次是成層云和云的交互作
    2  南亞高壓在長、中、短期天氣預報中的應用
    朱福康 陸龍驊
    1984(1):1-7.
    [摘要](1518) [HTML](0) [PDF 410.41 K](1450)
    摘要:
    一、前言 100毫巴平均圖上,夏季北半球中低緯度是一個2波超長波系統,超長波脊位于兩個大陸上空,超長波槽位于兩個大洋上空。其中,亞洲南部上空,以青藏高原為活動舞臺的高空反氣旋,我們稱之為南亞高壓。它是夏季北半球上空一個強大而穩定的系統,具有獨特的溫壓結構和垂直環流,是夏季對流層上部的一個大氣活動中心。它的活動與北半球的環流形勢,特別是副熱帶地區流型的調整有聯系,也與東亞地區的天氣有密切關系。南亞高壓的分析研究工作,在我國開始于1964年。1973年四川省成都中心氣象臺的工作,在推廣應用南亞高壓科研成果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自1973年后,南亞高壓的分析研究工作一直是
    3  副熱帶高壓的研究和長期預報
    陳興芳
    1984(1):8-14.
    [摘要](1663) [HTML](0) [PDF 475.65 K](1421)
    摘要:
    引言副熱帶高壓(以下簡稱副高)是影響我國天氣氣候的主要大氣環流系統之一,很多的工作表明,無論是我國大范圍的水澇和干旱,還是區域性的以至局地天氣,都與這個大氣活動中心有密切的關聯,尤其是西北太平洋副高的盛衰及其位置的異常變化,往往能釀成我國大范圍天氣氣候的異常,歷史上影響我國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嚴重旱澇的年份,無一不與它的異常相聯系,因此對副高環流系統特別是西北太平洋副高活動的分析和研究,一直為我國氣象工作者所重視。隨著氣象事業的發展以及歷年高空環流平均圖和海水溫度等資料的積累和收集,近年來對于副高環流系統,特別是直接影響我國天氣氣候變化的西北太平
    4  雷達氣象學在八十年代的發展
    R.Serafin R.Lhermitte D.Atlas 龔乃虎 章凝丹 忻賢華
    1984(1):14-17.
    [摘要](1453) [HTML](0) [PDF 343.83 K](1360)
    摘要:
    雷達氣象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它是從實驗的角度提出科學問題,其進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技術的發展和技術工藝的狀況。所以雷達氣象學的未來應該從技術上或者從科學的前景方面來加以探討。通常是傾向于先考慮科學上某些有意義的領域,再提出技術要求,以達到科學問題的實現。一、現狀從七十年代開始,多普勒雷達才開始作為一種可行的定量研究工具而出現,由于雷達資料處理技術的發展和理論研究,才使多普勒雷達測量技術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并解決了許多有關估計徑向速度的精度問題。到目前為止,根據它在科學應用上
    5  美國國家天氣局的長期天氣概率預報
    李小泉
    1984(1):18-20.
    [摘要](1466) [HTML](0) [PDF 119.27 K](1529)
    摘要:
    美國國家天氣局從1982年下半年起,對月和季的長期天氣預報的發布形式作了重要改變,即由原來的溫度、降水等級的預報改為概率預報。他們認為,任何用戶在考慮長期天氣預報以作出決策的時候,均需要知道該預報的可信程度有多大。因此,改為“冷”、“暖”、“少雨”、“多雨”出現可能性的預報更為適用。附圖為1983年8月份北美地區的平均氣溫和降水總量的概率預報圖。月平均氣溫和月降水總量均分為三級,分級的辦法是:“冷”、“暖”和“多雨”、“少雨”分別是溫度、降水長期歷史資料的30%,“正?!笔?0%。由于當前對正常級出現概率的預報還沒有什么能力,可暫且取為常數40%,因而預報圖中只給出“冷”、“暖”或“多雨”、“少雨”兩種級別中占優勢那個級別的概率,數值分別從30%
    6  熱帶對流層上部的波
    A.Zangvil M.Yanai 朱福康
    1984(1):20-23.
    [摘要](1670) [HTML](0) [PDF 188.13 K](1264)
    摘要:
    從六十年代發現了赤道平流層下部行星尺度波以來,對熱帶波的研究產生了較大的興趣。迄今已清楚地從平流層資料中分析出兩種原型赤道波——Rossby-重力混合波和Kelvin波。早期的赤道波理論模式沒有提供什么線索說明,大氣赤道波生成的物理機制和以某種波占優勢的物理機制。然而,現在我們已有熱帶波能量循環的一些觀測證據。Yanai和Hayashi利用互譜分析方法,指出實測的Rossby-重力混合波是與對流層頂上波能向上通量相聯系的,平流層赤道波的源地在對流層內。Nitta指出,熱帶西太平洋上空對流層波的渦動動能主要是由渦動有效位能轉換來的,后者是由對流層上部凝結潛熱釋放所產生的。但是,
    7  颶風中多角形的眼壁和雨帶
    B.M.Lewis H.F.Hawkins 馬德華
    1984(1):24-26.
    [摘要](1481) [HTML](0) [PDF 1.59 M](1539)
    摘要:
    1.引言颶風中心通常被人們認為是在雷達屏面上出現的圓形或橢圓形的幾何中心。為了揭示不同的風暴特征,例如颶風眼大小、橢圓率、回波運動和風暴運動等,許多研究者研究延時電影膠片(time-lapse film)的颶風照片。為了研究風暴路徑細節和論證風暴的陀螺形的運動,需要更多的眼中心定位資料。在從地面雷達照片中收集定位資料時,作者觀測到颶風眼經常既不是圓形的,也不是橢圓形,而似乎是六角形的、四方形的或三角形的。這些多角形結構雖不太完整,但其直線輪廓卻是難以否認的。 2.資料和分析本文所研究的觀測資料有:1)平面位置顯示器(PPI)顯示的16毫米和35毫米延時電影片記錄,2)為計算機使用而經過數字轉換的雷達反射率的
    8  熱帶氣旋云螺旋的研究
    A.Lahiri 孟遂珍
    1984(1):26-27.
    [摘要](1379) [HTML](0) [PDF 107.75 K](1311)
    摘要:
    根據對邁阿密附近熱帶氣旋的調查,Sen和Hi-ser(1957)發現熱帶氣旋的云螺旋通常符合等角螺旋。我們發現印度洋熱帶氣旋的特征也是如此。所畫的平均軌跡和流線非常近似等角螺旋。在本文中,已得出具有象等角螺旋流線的一般軸對稱風場,并指出散度和渦度的比值等于在這種情況下的螺旋角余切。用這個結果已證明,在熱帶氣旋中潛熱的產生速率正比于螺旋角的余切,并已確定出比較清楚的關于云螺旋的衛星和雷達特征。 1.引言對熱帶海洋上氣旋風暴的分析一直因缺乏資料,尤其是印度洋區域的分析,則更為困難,更具任
    9  用衛星云圖和模式輸出參數研究與典型錮囚發展相反的云的形成過程
    Veronika Zwatz-Meise G.Hailzl 樓光平
    1984(1):28-29.
    [摘要](1328) [HTML](0) [PDF 159.83 K](1297)
    摘要:
    一、引言衛星云圖,特別是衛星云圖電影常可看到天氣尺度云系的形成過程。這種云系在其發展后期階段的形狀,相似于經典極鋒理論所描述的形狀。但是,它的發展過程與經典過程有明顯的差別。這些差別能在云圖上看出來,也能在合理的數值參數場中看到。本文要敘述的是一個非典型的云系發展類型,它的最后階段的形狀與典型錮囚過程相似,但其發展史完全不同。文中將用定性的衛星云圖和定量的模式輸出參數表示出來。在下面的討論中我們把這個過程叫作在冷鋒后部的第二個云帶的擴展。二、定性分析 2.1描述在衛星云圖電影中很容易看到云系的整個發展過程,為了研究這個過程,我們給出了最早的擾動。
    10  氣象工作者的一個新工具:對應因子分析
    J.C.蒂赫洛 G.德麥格萊迪強 陳國范
    1984(1):30-33.
    [摘要](1334) [HTML](0) [PDF 185.31 K](1398)
    摘要:
    Longuist在其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瑞典三個站的局地降水與平均地轉風的西分量和南分量有著密切的相關。為此,他用一張對應圖,建立了降水等級與風的等級統計關系(稱為對應)。實際上,Longuist發現的是一個強有力的統計學方法——對應因子分析(F.A.C.)的具體應用。這種方法在Benzeori教授的倡導下,在法國取得很大的發展。下面我們要說明這個方法的理論方面。 1.數據表令x和y是兩個定性變量(或者是劃分等級的定量變量),分別有p和q種狀態。假設這一對變量(x,y)有n次有效觀測值,則這兩個變量之間相互關系的全部信息包含有x和y的不同狀態組合的列聯表N或頻率表P中。推導出N和P所用的初
    11  一個短期統計預報方法的評價
    W.Sweet 孔佑坤
    1984(1):34-37.
    [摘要](1431) [HTML](0) [PDF 174.98 K](1306)
    摘要:
    1.引言美國陸地以外地區和海洋艦隊上的氣象單位需要制作短期天氣預報。大范圍的數值模式只能為預報員做2—5個小時預報提供有限的幫助。因此需要借助于統計預報方法,把預報員的經驗客觀定量化,最易于用計算機和統計方法進行。單獨使用地面觀測資料,雖然一方面會由于缺少重要的動力因子而限制了預報能力的發揮。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這個方法是完全獨立的,所以又能提高它的實用性。正是這種局地天氣預防引起了海軍的關注。這里所考慮的方法是由R.G.米勒(Miller)在1979年提出的廣義等效馬爾可夫方法(GEM)。氣象站所使用的方法與此方法基本相同,但對其資
    12  大氣中的臭氧和影響它的各種微量物質
    E.L.Aeksandrov 郝望
    1984(1):38-45.
    [摘要](1448) [HTML](0) [PDF 453.03 K](1496)
    摘要:
    一、引言近年來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引起氣候變化和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在多種氣候變量中,臭氧是人們十分注意的一種,他的自然變化很大,同時人類活動又可能改變它。因為臭氧在大氣輻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因而不只影響生物過程,而且也是控制地球氣候系統的重要因素。大氣中的臭氧受著它與各種微量成分的化學反應的強烈影響,事實上,它的破壞率就大受這些微量成分的濃度的制約。這方面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涉及到氫、氨和具有催化性質的氯的化合物。眾所周知,臭氧強烈地吸收太陽紫外輻射,主要吸收帶(哈特雷帶)在200到300nm(1nm=10~(-9)米)。另外,臭氧在紅外波段有許多旋轉振動吸收帶,其中最強的在9570nm附近。由于吸收紫外輻
    13  光化學煙霧的發生機制
    藤井徹
    1984(1):46-47.
    [摘要](2019) [HTML](0) [PDF 106.05 K](1606)
    摘要:
    一、引言 1971年8月在大阪府大和川以南的南部地區,首次發生了光化學反應造成大氣污染(以下稱為光化學煙霧)危害公眾健康的事件。已查明當時的呼吸道綜合癥發病情況與該地區觀測到的高濃度氧化劑的發生有密切關系。另一方面,從當時大氣中氧化劑、臭氧等其他污染物的變化與氣象條件的變化狀況看,觀測到的高濃度氧化劑和臭氧是光化學反應生成物。這樣,光化學煙霧的發生,與以前的二氧化硫氣體、懸浮微粒等一次污染物造成的高濃度大氣污染的發生一樣,氣象條件是一個重要因素。另外,在污染物之間的光化學反應造成新的二次污染物這一點上,與以往一次污染物引起的大氣污染略有不同。而且,這種化學反應是在大氣中發生的,因此可以直接作為表示大氣污染加劇的一個指標。
    14  我國氣候為國民經濟服務的近況
    邱杏琳
    1984(1):48-50.
    [摘要](1484) [HTML](0) [PDF 197.02 K](1274)
    摘要:
    氣候為國民經濟服務的基本宗旨是運用氣候學的基本理論,解決國民經濟各部門急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從而達到趨利避害,為人類造福的目的?,F將近幾年來我國應用氣候服務的主要情況簡述如下。為農業服務氣候為農業服務是大部分省、市、自治區開展氣候服務的首要任務。近年來,一般省、市、自治區都開展了農業氣候資源的調查與區劃工作,在充分利用農業氣候資源的情況下,發展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另一方面是結合當地的農業生產,探討災害性天氣的氣候規律,為研究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提供依據。為了開發利用我國南方山區的自然資源,發展
    15  40000年氣候溫度變化的尺度分析
    S.Lovejoy D.Schertzer 史國寧
    1984(1):51-53.
    [摘要](1192) [HTML](0) [PDF 158.93 K](1370)
    摘要:
    根據氧的同位素O~(18)/O~(16)的比率推斷出的古溫度,確定無疑地表明,在所有觀測到的時間尺度上均存在著溫度的氣候振動。這是沒有什么奇怪的,因為氣候方程肯定是非線性的;正如Lorenz最先提出的那樣,由氣候方程往往會得出異常變化的氣候。本文應用溫度和古溫度資料來說明,從5~40000年的氣候溫度振動具有尺度性,其參數日H~0.4。這也就是說,在頻率f處的振動能量具有如下形式 f~(-(1 2H))=f~(-β)~f~(-(1、8))它非常接近于大家所熟知的對均勻各向同性湍流所預期的f~(-(5/3))譜。函數T(t)可用參數H來劃分尺度,如果對于任意的△t和因子λ,振動△T遵從以下關系式
    16  日本的氣候變遷研究計劃
    張慶陽
    1984(1):54-56.
    [摘要](1219) [HTML](0) [PDF 239.42 K](1445)
    摘要:
    一、沿革近年來,氣候變遷問題引起世界氣象界廣泛的重視。世界氣象組織制定了世界氣候計劃,各國氣象部門也先后制定了本國的氣候計劃。美國設立了國家氣候計劃辦公室,制定了美國國家氣候計劃。日本成立了世界氣候分委員會,南山元龍三郎任委員長,委員有著名氣候學者朝倉正、吉野正敏、河村武等37人。委員會下設氣候診斷、氣候模擬、海洋作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云和輻射、氣溶膠、水分循環、地表及冰雪圈、古氣候、氣候資料、南極氣候11個專業委員會。1978年12月世界氣候分委員會成立以來,曾召開了十幾次委員會和多次學術討論會。1981年2月9日又召開了日本氣候變遷研究計劃討論
    17  氣候與健康
    W.H.威赫 袁國恩 劉萬君
    1984(1):56-60.
    [摘要](1271) [HTML](0) [PDF 0.00 Byte](261)
    摘要:
    1.引言自從Hippocrates建立西方的醫學基礎以來,已經認識了人和大氣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上個世紀,對兩者相互關系開始作認真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出現突飛猛進的發展。與大氣環境有關系的醫學科學的一切領域現在都包括在人類生物氣象學(Human biometcorology)這門跨學科的科學之內。人類生物氣象學一方面研究健康人祛病養生之術,另一方面研究體弱者或病人必須應付他們生活地區的一定氣候條件的方法。它也考慮生態學方面,例如,在某一種特殊氣候的有利條件下,傳播致病微生物的昆蟲給人類帶來的危險。氣候氣候是全年逐日主要天氣狀況的綜合。這個綜
    18  熱帶毀林后的水熱平衡變化
    王效瑞
    1984(1):61-62.
    [摘要](1249) [HTML](0) [PDF 144.17 K](1257)
    摘要:
    森林不僅是木材和林產品資源,也是環境資源,它在保持自然生態平衡中起主導作用。熱帶森林是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中形成的,是自然界長期演化的產物。就其生態結構與功能而言,是任何其它植被所不能代替的。然而不幸的是,隨著社會的生產活動、盲目采伐利用,熱帶森林面積大為減少。僅占我國國土面積百分之五的云南、廣東、廣西、臺灣及西藏的熱帶地區的熱帶森林,因人為破壞,其面積也在銳減。如海南島1950年有森林面積1295萬畝,1970年減為396萬畝;西雙版納由1950年的1380萬畝,減至1979年的700多萬畝。相應地,森林生態環境也在失去平衡。例如,西雙版納大勐龍地區和景洪地區近年來霧日數比1950年減少29%,相對濕度分別降低4%和8%。
    19  帕爾默氣象干旱研究方法介紹
    范嘉泉 鄭劍非
    1984(1):63-70.
    [摘要](2413) [HTML](0) [PDF 442.12 K](1516)
    摘要:
    六十年代中期,W.C.帕爾默(Palmer)對美國中西部地區多年氣象資料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對當前情況氣候上適應的降水”即CAFEC(Climaticaly Appropriate for Existing Condition)降水的概念,從而推導出一套分析計算干旱嚴重程度的完整方法。實際降水與CAFEC降水的差值,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天氣中水分因素與正常情況時的偏差大小,當對這一偏差加以適當地限制時,就得到了可以進行時空對比的干旱嚴重程度指標。帕爾默方法具有嚴密的系統性,在美國中西部地區的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也是美國海洋大氣局
    20  幾種冬小麥田熱通量觀測方法的比較
    董振國
    1984(1):71-73.
    [摘要](1229) [HTML](0) [PDF 186.42 K](1346)
    摘要:
    土壤熱通量是農田表面熱量平衡要素之一。春季,熱流量的多寡直接影響土壤耕作層溫度變化。在我國,農田熱通量一般采用“規范法”,用地溫資料進行計算。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農田熱通量已采用直接測量法——熱流板法。我們于1981—1982年春,在河北省欒城縣良種場麥田,用澳大利亞生產的CN-3型熱流板測量了麥田與裸地熱流量的變化,并用“規范法”和“振幅法”計算出麥田和裸地土壤表面熱流。一,試驗布置試驗地設在河北省欒城縣良種場小麥田內,土壤屬灰黃土,耕作層(0—20厘米),空隙度為48—50%。自小麥返青后,0—20厘米土層含水量在17—21%之間。1981年麥田熱流板安裝在地表下5
    21  杉木氣候學的研究
    吳敬 洪偉
    1984(1):74-75.
    [摘要](1253) [HTML](0) [PDF 138.86 K](1315)
    摘要:
    前言杉木是我國濕潤亞熱帶的鄉土樹種,也是福建主要的用材樹種。福建杉木栽培區分屬于東部中亞熱帶(杉木中帶)和南亞熱帶(杉木南帶)兩個地帶范圍(其分界線基本上與戴云山脈走向一致)。在一個地帶內又根據大地貌不同,而形成氣候、土壤差別和杉木生長的不同適宜程度及經營的傳統進行地區劃分。通常分為中心產杉地區、一般產杉地區和邊緣產杉地區。氣候是影響杉木直徑生長的環境因子之一。探討杉木生長與氣溫、降雨等不同氣象因子的相互關系是屬于杉木氣候學的研究。在年周期生長的杉木氣候學研究中,年輪寬度可用來測定全面的年度生長。雖然各個氣候因子對杉木生長都起作用,但所起的作用不完全相同,其中有一些是主導因子,它
    22  蘇聯關于公路運輸中氣象保障效用評價的一些研究
    張之锜
    1984(1):76-82.
    [摘要](1155) [HTML](0) [PDF 383.05 K](1290)
    摘要:
    一、前言近一個世紀以來,人們為了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曾作過艱辛的努力。但是,由于影響天氣預報準確率的因素很多,所以到目前為止,天氣預報仍具有不確定性,而且要使天氣預報達到“完善”的程度,看來仍要經歷漫長的路程。因此,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人們在繼續致力于提高天氣預報質量的同時,開始探索如何在現有預報水平下把業務預報使用得更好一些,以便得到更多的經濟和社會利益。公路運輸是氣象服務對象之一,氣象服務的質
    23  流星散射通信——收集自動氣象站資料的一種新手段
    張菊生
    1984(1):83-86.
    [摘要](1380) [HTML](0) [PDF 255.75 K](1415)
    摘要:
    自動氣象站的應用,使在沙漠、海島以及其它邊遠地區進行氣象觀測有了可能。但是,收集這類測站的觀測資料卻有很多困難。雖然有幾種通信方法可供選擇,但它們都有這樣那樣的一些缺點,難以普遍采用。譬如高頻無線電通信,這是一種超視距通信方法,可用于遠距離通信,但它易受電離層干擾。由于電離層的高度在白天和夜間不一樣,進行高頻通信時就得在白天和夜間分別使用不同的頻率。為了對付強的干擾,最好還有備份頻率。這對于自動氣象站來說,是很難做到的。又如微波通信和甚高頻通信,這都是視距通信方法,進行遠距離通信時都需要使用中繼站。中繼站的建立和維護無疑給通信問題增加了復雜性。
    24  降水量觀測技術的評價
    Н.П.魯辛 王錫純
    1984(1):87-89.
    [摘要](1295) [HTML](0) [PDF 149.48 K](1352)
    摘要:
    1.引言這篇文章所研究的是與降水量觀測有關的基本問題,而不是發展新型雨量傳感技術方面的問題。某一地點降水量觀測包括兩個基本問題; 1)估價在觀測點測得值所具有的代表性。 2)測量精度(accufacy)。由于時間、空間具有很大的可變性,在一點測得的降水量被認為是隨機變量。因此降水量觀測中對于單個雨量器的精度不能要求過高,但用這種儀器組網時卻要求有一定的密度。 2.代表性問題蘇聯在一些特定的氣象觀測場布置了稠密的雨量器網(每平方公里1個或多于1個),并設置數百個雨量站,進行了多年的觀察。根據獲得的資料,可以評價布點密度不同,承水口直徑不同的雨量器
    25  九十年代低成本的觀測系統
    P.J.R.Shaw 高良誠
    1984(1):90-92.
    [摘要](1136) [HTML](0) [PDF 250.93 K](1221)
    摘要:
    展望未來十年或更遠一些的觀測系統時,有兩種可能的發展趨勢。一是使用新技術進行各種測定,并且能做到目前尚不能完成的定量測定。新的數據可能會改變氣象部門的情況,受影響最大的是分析人員和預報員,他們將使用新數據進行業務工作,同時,目前的建立在原來概念上的觀測體系必將發生相應的變化。這對另一種發展趨勢提出了要求,這種發展趨勢是對現存觀測體系進行合理改革,使得它們在新條件下有效工作。本文認為,常規觀測系統的作用不會有大的變化,仍然是必要的,但需要控制它們的費用。
    26  氣象觀測(Ⅰ)
    布魯斯W.阿特肯森
    1984(1):95-96.
    [摘要](1164) [HTML](0) [PDF 108.27 K](1307)
    摘要:
    真正的氣象觀測,不算那對大氣風云變幻的簡單感性認識,是在十七世紀隨著氣壓表和溫度表的發明而開始的。氣壓表氣象學鐘最重要的發現也許是氣壓表原理——也就是對天氣變化是與水銀柱高度的起落有聯系的這一認識。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