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第5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新書架上
    1982(5).
    [摘要](1167) [HTML](0) [PDF 88.19 K](1312)
    摘要:
    《中國晴空和云雨大氣的微波輻射和傳播特性》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微波遙感組著,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1982年2月,161頁。本書從微波通信、雷達、地球環境遙感、以及射電天文等工程和研究等各方面的實際需要出發,系統討論了大氣的氣體成分和云雨對微波的衰減、吸收、散射、雷達反射率和大氣自身的微波背景輻射,給出了系統的定量數據。全書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給出了上述各種特性的計算理論公式,討論了建立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微波大氣傳輸模式的各方面問題;第二部分以圖和表的形式給出3~75千兆
    2  根據衛星資料估算雷暴垂直速度
    R.F.Adler D.D.Fenn 施有功
    1982(5).
    [摘要](1662) [HTML](0) [PDF 0.00 Byte](258)
    摘要:
    1.前言垂直速度是天氣分析預報的一種基本參數,但垂直速度不象水平速度那樣能直接觀測。通過云和降水現象的出現常能間接推斷上升運動的存在。但垂直運動的定量計算往往要通過ω方程、絕熱方法或者類似的間接方法。近來開展的復式多普勒雷達資料則是一種例外。本文是根據地球氣象業務衛星或地球靜止業務環境衛星(SMS/GOES)快速掃描窗的紅外通道資料(間隔5分鐘),采用簡易方法估算雷暴云頂的垂直速度。云頂黑體最低相當溫度 T_(BB)隨時間的變率轉換成垂直速度 W 的關系式是:
    3  近十年來我國長期天氣預報的進展
    王紹武 趙宗慈
    1982(5):1-11.
    [摘要](1714) [HTML](0) [PDF 1.09 M](1339)
    摘要:
    一、引言近十年來我國的長期天氣預報有了較大的發展。中央氣象臺每年3月召開汛期(6—9月)天氣預報會商會,由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氣象局及有關單位共同參加討論,并且每隔一年在匯商會上進行一次長期天氣預報經驗的交流。同時,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后簡稱長辦)自1975年以來每年4月初組織有關長江流域水文氣象預報討論及長期預報經驗交流會。此外,有時還召開分區(片)長期天氣預報會商會及經驗交流會。這些活動大大促進了長期天氣預報的發展。
    4  我國農業氣候區劃研究工作進展
    鄭劍非
    1982(5):11-18.
    [摘要](1312) [HTML](0) [PDF 753.04 K](1679)
    摘要:
    歷史回顧1978年3月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黨中央提出:“在三、五年內積極進行農林牧副漁資源的綜合考察,研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系統的保護,研究各業合理區劃,為我國社會主義大農業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為此,中央氣象局先后于1979年5月在北京召開了全國農業氣候資源和區劃科研協調會議,1979年7月在秦皇島召開了全國農業氣候資源和區劃工作會議,19180年2—3月間舉辦了全國農業氣候區劃經驗交流學習班,1980年12月在杭州召開了全國農業氣候資源和區劃學術討論會,1981年9月在武漢召開了第二次農業氣
    5  熱帶氣旋區氣壓場與風場綜合評述
    李叔廷
    1982(5):18-23.
    [摘要](1423) [HTML](0) [PDF 466.63 K](1525)
    摘要:
    一、引言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洋面上的一種低氣壓。發展猛烈的熱帶氣旋常會帶來狂風、暴雨、巨浪和高潮。因此它是一種很重要的災害性天氣系統。如就其可引起的災害性質來說,當其中心登陸以后,以暴雨危害最大;在登陸之前,則以風害為甚。海上的巨浪和沿海的暴潮莫不以風力為其原動力。因此,對熱帶氣旋風場的研究顯得十分重要。從實際觀測到的資料,發現熱帶氣旋和溫帶氣旋的風場分布有著明顯的差異。圖1是熱帶氣旋和溫帶氣旋平均風速分布圖。從圖上可以看出,熱帶
    6  近年國外有關冬季海上大風的一些研究
    辛寶恒
    1982(5):23-26.
    [摘要](1316) [HTML](0) [PDF 337.88 K](1395)
    摘要:
    本文著重介紹國外對冬季季風影響下海上風場的一些推算模式,由溫壓場轉換為風場的一些實際作法以及亞洲冬季季風源區域的能量學特征和可能與局地哈得來環流的聯系。一、由沿岸陸地站測風推算近海風的模式最近幾年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NOAA)使用6個浮標站與由墨西哥灣到阿拉斯加沿岸并排的陸地站之間進行了同時觀測對比。發現,海陸風之間最
    7  天氣和氣候的預報及其可預報性
    A.Wiin-Nielsen 張拔群
    1982(5):27-32.
    [摘要](1428) [HTML](0) [PDF 540.94 K](1660)
    摘要:
    制作各種天氣預報仍然是今天氣象學的主要任務。人類社會要求天氣預報的時效越來越長,精度越來越高。很有必要分析一下天氣預報的現狀以及氣象部門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社會的需要。一、短期預報的現狀在過去25年里,天氣預報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使短期天氣預報已經變成了一門科學。正好25年前,在瑞典制做了第一個常規數值預報。短期天氣預報的理論基礎是1948年 Charney提出準地轉理論以后建立起來的。要想檢驗這個理論,還必須具備另外兩個條件:一個是必須有足夠快速的計算機,正好 Neumann 等人已經研制出第一
    8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業務系統
    R.Newson 王詩文
    1982(5):33-38.
    [摘要](3211) [HTML](0) [PDF 603.17 K](1811)
    摘要:
    1.引言1979年8月1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向成員國用戶發布它的第一個業務預報。為能做到這一點,必須研制適用于中期天氣預報的數值模式,為每天做預報要收集和處理資料,并且制定把分析和預報結果分發給成員國的計劃?,F已把預報程序、業務工作中收集和處理輸入資料程序以及從數值模式輸出資料程序合并為一個完整的自動運行程序。這套程序就是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氣象業務系統,內部用字頭語“EMOS”稱呼。2.業務系統的基本結構從原則上講,所有氣象中心業務預報系統制作數值預報的總體結構基本上是一樣的。然而,詳細
    9  蘇聯長期天氣預報的一種動力學方法
    鄭祖光
    1982(5):39-45.
    [摘要](1359) [HTML](0) [PDF 427.73 K](1557)
    摘要:
    蘇聯科學院馬爾丘克在1974年提出了大氣和海洋動力學的基本方程(主方程)和共軛方程(伴方程)理論,并在求解基本問題和共軛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長期動力預報的新方法。這個方法在理論模式和實際應用方面有其鮮明的特色和獨到之處,在目前長期動力預報研究不多的情況下,特別引起人們的注意。一、問題的提法和求解思路馬爾丘克認為,長期動力預報方法是建立在求解大氣、陸地和海洋動力—熱力學的定解問題基礎上的。對于線性預報模式,可以得到預報函數(如溫度和其它氣象要素對其氣候值的偏差或距平)的直接結果;對于非線性的預報問題,則需要建立一種新的數學工具即共軛方程理論,構成大氣、陸地和海洋特定的基本問題
    10  “干暖蓋”在強風暴形成中的作用
    T.N.Carlson 李法然
    1982(5):46-48.
    [摘要](1603) [HTML](0) [PDF 243.52 K](1294)
    摘要:
    一、天氣背景對流層低層存在一個逆溫層(或蓋子)是強風暴環境場的一個普遍特征。我們從觀測資料中發現“蓋子”以上的空氣具有沙漠或半干旱地區混合層的特性,近底部相當干暖,溫度遞減率幾乎是干絕熱的,而且從200到400毫巴的氣層內混合比隨高度變化極其緩慢,因此,蓋子上的空氣與來自干旱的高原地帶的被抬升的混合層性質相當一致。我們稱此“蓋子”為“干暖蓋”。這個暖蓋常出現在西風帶高空槽的東部,那里邊界層濕空氣被引導北上到干旱高原以東和以北。由于高空的西南風或西風,沙漠的混合層被平流到近地層濕空氣的上空,形成了干暖蓋,當邊界層的
    11  根據周圍風場和溫度場預報熱帶氣旋的轉向運動
    C.L.Chan W.M.Gray S.Q.Kidder 劉智勇
    1982(5):49-54.
    [摘要](1377) [HTML](0) [PDF 574.94 K](1409)
    摘要:
    1.引言要提前24—36小時預報出熱帶氣旋的轉向運動是很困難的,而且常常是失敗的。由于統計預報方案著重于氣候學和持續性,所以用這些方案要預報出這樣的轉向運動有很大的問題,數值模式基本上也預報不出氣旋的轉向運動。因此,熱帶氣旋路徑預報的最大誤差往往與風暴的轉向有關。詳細地研究氣旋轉向時周圍環境的特征,有助于研制出能減小與轉向運動有關的預報誤差的新方案。本文介紹了熱帶氣旋轉向前和轉向時的周圍環境氣流型的資料??梢钥闯?左轉向風暴、正向移動風暴和右轉向風暴500毫巴上的大尺度周圍風場有
    12  我國中期動力統計預報初步試驗
    鄭秀雅 丁士晟
    1982(5):55-58.
    [摘要](1284) [HTML](0) [PDF 376.89 K](1344)
    摘要:
    一、前言數值預報和計算技術的發展,為“MOS”預報方法提供了條件。目前,國外普遍采用動力統計方法進行要素預報。1979年,我省利用日本的數值模式輸出,用“MOS”方法,初步建立了短期降水預報方程。經三年試用,效果尚好。本文用1980年日本的中期時效的傳真圖資料,首先,對其本身與實況進行比較檢驗,結果基本上是可信的。其次,用數值預報的平均和瞬時的環流形勢及有關物理量,與本省降水,氣溫趨勢和過程建立模式和方程,做要素預報。經1981年試用,證明方程和模式是穩定的,預報準確率比常規方法高。
    13  地球自轉速率變化對氣候的影響
    B.G.Hunt 高良成
    1982(5):59-62.
    [摘要](2173) [HTML](0) [PDF 370.08 K](1791)
    摘要:
    引起氣候變化的可能機制包括:由于太陽變化引起地球軌道變化的攝動效應、火山活動、地殼構造的運動、太陽輸出的變化、冰川活動以及海洋反饋。而在一個幾百萬年這樣的時間尺度里,對于氣候變化有重要影響的因子則是地球自轉周期的增長,但這一因子目前尚未受到普遍的重視。這種增長是很小的(~2.5毫秒/百年),并且正在延續著?,F在已經知道地球自轉速率對于大氣和海洋環流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必然會影響到氣候變化。所以研究地球自轉速率變化對于古氣候演變的影響并檢驗這種推斷是否符合已知事實,是很有意義的。
    14  人類對天氣和氣候的無意識影響
    G.D.Robinson 李麗
    1982(5):62-65.
    [摘要](1558) [HTML](0) [PDF 376.27 K](1203)
    摘要:
    前言對天氣或氣候的無意識影響是指人類某些活動對天氣或氣候產生的影響,而這些活動當初并沒有要造成這類影響的目的。這類無意識影響并非是不可預見的,而且也不一定就令人討厭到欲消除這種影響而去禁止某些人類的活動。對大氣科學家來說,他們的任務是論證這些影響是可以預見的,并對它們做出定量描述,弄清楚人類活動究竟會對天氣和氣候產生怎樣的實際的和潛在的影響。要弄清上述問題,基本方法就是對大氣過程進行數值模擬。這種方法適用于大氣科學的許多方面及其實際應用。我們認為,就目前情況來看,用于大
    15  北京氣象中心資料室的氣候資料服務
    吳增祥 張紹棣
    1982(5):66-69.
    [摘要](1580) [HTML](0) [PDF 385.31 K](1595)
    摘要:
    氣候資料是國家重要的科技檔案,它記錄了歷史上各地的天氣實況,通過對它的加工、整理、分析,可以準確地得到我們所要認識的環境條件。因此,在四化建設中迫切需要氣候資料工作的密切配合。不少實例證明,有效地使用氣候資料,將使國家獲得較大經濟效益。反之,將造成較大損失。美國 NOAA 環境資料局曾得出國家可獲得對它投資200倍經濟效益的統計結果。幾年來,北京氣象中心資料室每年都要接待來自各地用戶達一萬人次,提供資料達十萬冊左右,也反映了這種需要的程度。本文介紹資料服務的種類和方法,以減少用戶往返、減少抄錄原始資料次數的目的。
    16  北京氣象樞紐系統軟件概況
    應顯勛
    1982(5):69-72.
    [摘要](1422) [HTML](0) [PDF 319.21 K](1256)
    摘要:
    一、北京氣象樞紐系統概述北京氣象樞紐系統(簡稱 BOS 系統)是一個自動收集、中轉、編集氣象電報,同時把氣象資料填成天氣圖的實時聯機系統。它通過100多條國際和國內氣象專用線路,與日本東京,西德奧芬巴赫,朝鮮平壤等國外氣象中心,以及國內地區氣象中心,省氣象臺等氣象部門相聯結,日夜不停地進行全球氣象資料的接收,交換和處理。它是“世界氣象組織”全球電信系統主干線上的一個區域通信樞紐。該系統由兩臺 M-160Ⅱ和一臺 M-170組成。兩臺 M-160Ⅱ以熱備用方式進行通信處理。M-170進行自動填圖處理和數值預報處理,其使用的氣象資料是由 M-160Ⅱ通過通道到通道的轉接器(CTCA)實時傳到 M-170的。
    17  全球太陽輻射測量的概況
    E.A.Carter D.L.Christensen 李麗
    1982(5):73-74.
    [摘要](1804) [HTML](0) [PDF 251.61 K](1936)
    摘要:
    本文就本世紀發展起來的對太陽的測量技術和二十世紀未來年間的發展潛勢做一簡單描述。1.以往的狀況1.1.太陽輻射標尺埃斯曲朗標尺((?)ngstr(?)m Scale)建立于1905年。1913年,史密斯索尼研究所的 C.G.艾博特(Abbot)博士又建立了“史密斯-索尼標尺”(Smith-sonian Scale)。這兩種標尺已在世界范圍內使用了若干年,人們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差異。幾次的對比結果表明,這兩種尺度存在著3~6%的差異。到籌辦1958~1959國際地球物理年時,建立起一個世界通用標尺的必要性明顯地擺在了人們面前。為此,1956年建立了一種國際統一的新標尺,這就是“1956年國際直接日射強度標尺”,即“IPS 1956”
    18  從靜止氣象衛星的圖象資料中提取氣象情報
    加藤一靖 祁純陽
    1982(5):80-81.
    [摘要](1393) [HTML](0) [PDF 165.66 K](1309)
    摘要:
    GMS 上所攜帶的可見紅外輻射儀(VISSR)的通道選擇是:可見(VIS)為0.55—0.75ua,星下點分辨率為1.25km;紅外(IR)為10.5—12.5μm,星下點分辨率為5km。一般情況下每隔3小時觀測一次。數據量:可見光為10,000行,13,376點,6比特;紅外為2,500行,6,688點,8比特。衛星將所觀測的這些數據資料傳給東京都清瀨市的氣象衛星中心。由該中心的計算機系統(FACOM-230/75×4)進行處理。其中圖象處理系統由聯機處理系統和批量處理系統構成。聯機處理系統以 FAX 圖象處理為主,批量處理以提取氣象情報資料為主。本文將簡要介紹一下有關使用批量處理系統提取氣象情報的方法。
    19  日本地面氣象儀器簡介
    楊寶珠
    1982(5):82-85.
    [摘要](1448) [HTML](0) [PDF 346.98 K](1382)
    摘要:
    日本氣象廳的氣象觀測已有一百多年歷史,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社會對氣象業務要求的變化,觀測方法也正在發生變化。首先,敘述一下有關日本氣象廳用于業務上的氣象儀器,然后,介紹最近研制的幾種氣象儀器。一、業務用地面氣象儀器1.風1886年日本氣象業務開始采用1840年魯濱遜發明的4杯型魯濱遜風速計。但是,由于在有風速變動的氣流中4杯風速計的感應比3杯風速計差,所以,從1961年開始,就用3杯風速計取代了4杯風速計。在1961年以后的數年內,又引進了螺旋槳式風向風速計,代替以前使用的達因風壓計,用于測定最
    20  振筒式氣壓傳感器
    郭錫欽
    1982(5):85-86.
    [摘要](1972) [HTML](0) [PDF 157.92 K](1585)
    摘要:
    一、結構和原理振筒式氣壓傳感器是一種新型的氣壓感應元件。它由兩個同軸的一端密封的圓筒組成。一個是內振筒,一個是外保護筒。內振筒一般采用鎳基恒彈合金,如3J53、3J58等材料制成。外保護筒一般用不銹鋼制成。這兩個筒的一端固定在公共基座上,另一端為自由端(圖1)。線圈架安裝在基座上,并位于圓筒的中央。線圈架上有激振線圈,它用于激勵內振筒;線圈架上另有拾振線圈,它用于檢測內振筒的振動頻率。內振動筒和外保護筒之間的空間被抽空作為絕對壓力的標準。內振動筒和線圈架之間的空間與被測氣體相通。
    21  中文氣象科技資料目錄
    1982(5):87-94.
    [摘要](1153) [HTML](0) [PDF 547.41 K](1252)
    摘要:
    22  學點英語
    1982(5):95-96.
    [摘要](1180) [HTML](0) [PDF 151.85 K](1180)
    摘要:
    密度由于地球的重力吸引,一切物體都具有重量。任何物體也都有其質量。質量與重國無關,而是表示該物體具有物質的量。按公制或標準國際單位制,這個量常用千克(kg)表示。物體的質量越多則越重。為了比較不同物體的質量,就需要知道不同材料的一個標準體積的重量是多少,換句話說,也就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