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第4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近十年來中緯度鋒和氣旋理論研究綜合評述
    Н.П.沙金鈉 史國寧
    1980(4).
    [摘要](1158) [HTML](0) [PDF 0.00 Byte](234)
    摘要:
    近十年來,對于中緯度的鋒和氣旋的產生機制、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它們的發展和內部結構已有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有意義的結果.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二:第一是因為要想改進數值天氣預報方法,就必須對氣旋生成和鋒生過程、云系和雨區的演變進行理論描述.第二是因為隨著試驗研究方法的發展,已取得了有關鋒和氣旋內部結構的一些新的資料,需要對這些新資料進行理論解釋.此外,計算能力的提高以及微分方程組數值求解方法的發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現將近十年來主要研究結果分成六個方面綜述如下. 一、變形場中的鋒生作用自J.皮葉克尼斯的研究工作開始,大尺度高空鋒生理論已經發展成變形場中的鋒生理論.在六十年代,鋒生理論已不僅使用準地轉近似,而且還考慮非地
    2  氣象部門1979年度六項重大科技成果
    陳高遠
    1980(4):1-3.
    [摘要](1267) [HTML](0) [PDF 310.88 K](1224)
    摘要:
    氣象部門1979年度共收到氣象科技成果119項,經審定,上報國家科委的重大科技成果共六項.它們是:一、東北地區夏季低溫冷害的氣候特征、成因及其預報方法(完成單位——東北低溫預報科研協作組,技術指導——巢紀平);二、北方大范圍特大暴雨的分析和預報(完成單位——北方暴雨科研協作組,技術指導——謝義炳);三、青藏高原氣候圖集(完成單位——青藏高原氣象科研協作組,技術負責人——高由禧);四、1979年青藏高原氣象科學觀測實驗階段成果(完成單位——青藏高原氣象科研協作組,顧問組長——葉篤正);
    3  風與城市規劃
    朱瑞兆
    1980(4):3-6.
    [摘要](1528) [HTML](0) [PDF 375.20 K](1451)
    摘要:
    規劃一個城市,或者一個工廠,考慮風的變化規律是必不可少的.現代城市都是和工業生產相聯系著的.工業企業向大氣排放的有害氣體和微粒,污染城市空氣,直接危害人民健康,所以要求一個城市或工廠的環境,盡可能少的不受大氣污染的影響.眾所周知,大氣污染物質在低層大氣中遷移方式很多.但大氣輸送和擴散是特別重要的.而風又是描述空氣質點運行的一個指標,它能把有害物質輸送走,同時還和周圍空氣混合,起到稀釋的作用,使濃度降低.所以,掌握風的時空變化規律,對城市全面規劃、合理布局,以保護居民的身體健康和環境衛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風不但對城市用地的功能分區有作用,而且還對防護帶的安排和城市環境的熱量分布等都具有很大的影響.
    4  數值天氣預報中初值問題分析
    馬淑芬 張光智
    1980(4):6-10.
    [摘要](1530) [HTML](0) [PDF 551.31 K](1307)
    摘要:
    引言所謂初值,實際上就是方程的解在初始時刻的值.如果用初始時刻的觀測值直接作為初值,且不說觀測誤差造成的種種不準確會給預報帶來較大的影響,即使觀測得再準確,由于預報問題一般不是單純的初值問題,還和其它的定解條件有關,觀測值不一定能同時滿足方程和其定解條件.又因預報方程根據的物理規律不是很準確的,很多與預報有關的自然現象并不能都描寫出來,方程組的解和大氣的解是不會完全一樣的.再加上由于計算困難以及其它原因,各種預報模式又是原來方程組的進一步簡化,因此不同的預報方案,須有不同的初值.近年來,預報模式采用原始方程的很
    5  初值化
    1980(4):10-10.
    [摘要](1323) [HTML](0) [PDF 90.52 K](1262)
    摘要:
    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的數值積分需要有包含因變量三維分布的初始條件.對于短期預報和中期預報來說,初始條件是根據某一特定時刻在全球所收集的觀測資料得到的.這些資料需經過自動或手工處理,把氣壓(或溫度)、水平風速和比濕的觀測值內插到網格點上,成為網格點值.天氣分析的這種自動過程稱為客觀分析.這樣分析得的氣壓(或溫度)和水平風速場通常并不適合作為原始方程模式的初始條件.如果氣壓和水平風速場在初始時刻未經過調整,則在數值積分過
    6  美國氣象業務自動化現狀及公元2000年展望
    張菊生
    1980(4):11-13.
    [摘要](1444) [HTML](0) [PDF 314.60 K](1435)
    摘要:
    現在,自動化幾乎在氣象學領域的每一個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應用.在美國氣象業務中,自動化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觀測、通信和預報.現就美國這三個方面的自動化現狀及其未來可能的發展概述如下.一、觀測1.地面自動觀測現狀在最近幾年里,美國國家天氣局已經研制了好幾種陸地和海洋自動觀測站,其中有自動氣象觀測站(AMOS),遙測自動氣象觀測站(RAMOS)、自動水文氣象觀測站(AHOS)、自動觀測站(AUTOB)、部分參數自動觀測站、大型導航浮標站(LNB)、自動浮標站以及暴洪報警站等.到1978年年底為止的各種自動觀測站布站情況如表1所示.
    7  有關農業氣象數值模擬和模式的研究
    劉樹澤
    1980(4):14-16.
    [摘要](1299) [HTML](0) [PDF 292.49 K](1251)
    摘要:
    一近十多年來,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的發展、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以及科學實驗手段的不斷改進,國外農業氣象數值模擬和模式的研究有了較快的進展.美國、蘇聯、加拿大、荷蘭、東德、西德、澳大利亞、巴西、伊朗、印度、土耳其、以色列等國均先后開展了此項研究工作."天氣—作物"模式的研究引起各有關方面專家的極大興趣.世界氣象組織農業氣象技術委員會于1977年10月在渥太華召開了"天氣—作物"模式專家會議,會上決定成立專門工作組,并于1979年11月召開第一次工作組會議.農業氣象技術委員會,在其第七屆(1979年9月)會議上,美、蘇兩國代表分別提出了相應的工作報告.會上還決定編寫出版"天氣—作物"分析方法規范.
    8  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的業務使用性能
    1980(4):19-19.
    [摘要](1373) [HTML](0) [PDF 136.54 K](1195)
    摘要:
    日本《氣象集志》1979年8月號刊載新田尚等人的《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的業務使用性能》一文,文內從業務使用和模擬方面,總結了日本氣象廳的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六層有限地區細網格模式(6LFLM).首先描述了計算模式的公式.根據1975年岡村提出的想法,設計了模式的有限差分格式.有限度地考慮了地形問題.對模擬大氣的物理過程作了如下處置:(1)邊界層內輸送過程的參數化;(2)對流活動總體效應的參數化;(3)凝結;(4)地形影響;(5)次網格尺度的側向擴散.沒有考慮輻射冷卻.關于初值化程序,把平衡風和準地轉輻散風結合起來作為初始風.文中舉出一些特殊情況的個例,如氣旋發展,鋒面擾動的形成,西伯利亞高壓的破裂,統計計算和降水預報的驗證.這一模式能模擬天氣運動
    9  八十年代的天氣預報服務——天氣預報如何發展
    立平 良三 胡圣昌
    1980(4):20-23.
    [摘要](1521) [HTML](0) [PDF 412.14 K](1303)
    摘要:
    一、預報誤差的分析每當談到天氣預報的時候,必定要指出"預報的誤差".實際上多數情況預報是準確的,但卻沒有聽到贊賞的話.這種現象是否應該理解為"天氣預報理應報準",從而反映出人們對于天氣預報有很大的信任和期望.實際上就連去年(1979年)新年"朝日新聞"進行的民意測驗,認為天氣預報"大致能夠相信"的這種信任率也達到84%,其中醫務工作者及警察對天氣預報的信任率最高.
    10  包含地形的氣象場初值化的個例研究
    1980(4):23-23.
    [摘要](1104) [HTML](0) [PDF 114.24 K](1140)
    摘要:
    日本《氣象集志》1979年8月號刊載近藤洋輝等人的《包含地形的氣象場初值化的個例研究》,有如下要點.用包括考慮喜馬拉雅山地形在內的初始化方案,作了一次預報試驗.根據這樣一種想法,即大尺度的大氣運動是準水平的并能繞過喜馬拉雅山.用人工方法修改初始質量場,使氣流作繞山運動而不是作穿越運動.在初始化過程中,已把由于大山造成的大氣低層等壓面被截斷這一因素考慮在內.根據Kondo1978年對輻散正壓流體圍繞圓周柱流動所作的數值試驗取得的結果,假設初始風場是旋轉的.考慮沿著截斷邊緣的內邊界條件,得出風的旋轉分量,從而解決了平衡方程.
    11  有關氣候監測的幾個問題
    安順清
    1980(4):24-27.
    [摘要](1251) [HTML](0) [PDF 489.33 K](1214)
    摘要:
    一、氣候監測的種類為研究氣候的物理過程及氣候模式化,不僅需要世界天氣監視網(WWW)和全球大氣研究計劃第一次試驗(FGGE)觀測系統的資料,還需要一些特殊的觀測資料.根據不同目的所需要的精度和分辨率,可分為以下三種觀測.1.各種物理過程的集中觀測.為了較詳細地了解氣候中重要的物理和化學過程,觀測要細致,時次空間要加密.
    12  如何應用數值指導天氣預報資料
    殷顯曦
    1980(4):28-29.
    [摘要](1259) [HTML](0) [PDF 202.85 K](1141)
    摘要:
    在制做天氣預報過程中,如何應用數值指導預報,是天氣預報工作者較為關心的問題.T.H.基爾科在《數值天氣預報的應用》一文中總結了英國的情況,摘介如下:一、預報員的作用預報員通常要參與對整個天氣過程中所發生事件的判斷和預報.他的活動范圍涉及在四次天氣觀測時刻所能得到的大量的資料,同時還有不斷增加的各種從飛機和衛星觀測所得來的"非天氣時刻"的觀測資料.為了有效地處理這些大量資料,在資料加工、分析和預報方法上就必須采用計算機,而且要逐步改善觀測設備和提高準確度.預報員的主要作用在于根據所得到的資料和服務部門的需要進行鑒別和判斷.人在計算和處理資料方面的能力雖然有限,但在天氣預
    13  天氣預報的局限性
    勞倫茲 史國寧
    1980(4):29-30.
    [摘要](1808) [HTML](0) [PDF 212.02 K](1300)
    摘要:
    一、引言本文根據大氣的可預報性對天氣預報及其局限性作了探討.為了說明造成這種局限性的原因,將大氣預報與潮汐預報作了比較,并用一個數值試驗的例子說明在簡單的非線性系統中誤差的增長情況.從而研究不同的時間尺度中誤差的增長和大氣的可預報性.二、非線性系統的可預報性從一個初始狀態出發,根據支配流體運動的物理定律,就可以預報流體隨時間的演變.但是由于流體的性質不同,流體中發生的現象不同,在可預報性上就會產生很大的差別.這里以海洋潮汐為例.海洋潮汐的可預報性很好.事實上,甚至無需知道當時的狀態能作出很準確的潮汐預報.然而,大氣在可預報性上卻有明顯的局限性.大氣系統與潮汐現象的這種差
    14  蘇聯"增水"研究工作概況
    宋顯榮
    1980(4):31-33.
    [摘要](1271) [HTML](0) [PDF 342.09 K](1607)
    摘要:
    增加降水是人工影響天氣的重要任務之一.許多國家對增加降水或者更廣義地說調節降水的有效方法的研究,已經有30年的歷史.本文主要是敘述蘇聯特別是烏克蘭水文氣象研究所的增水研究工作概況,就蘇聯人工影響冬季云所取得的資料作一些介紹.值得注意的是,國外在這方面的工作開展比較廣泛.
    15  國內外農業氣候區劃中的水分指標
    亓來福
    1980(4):33-37.
    [摘要](1411) [HTML](0) [PDF 404.53 K](1337)
    摘要:
    水是農業的命脈.在熱量條件基本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水分是決定農業發展和產量水平的主要因子.所以各國都很重視水分資源和條件的研究.衡量某一地區水分條件的主要標準是年降水量和用各種不同方法計算的濕潤度和干燥度.
    16  美國的科技人員
    1980(4):37-37.
    [摘要](1957) [HTML](0) [PDF 92.71 K](1236)
    摘要:
    美國目前在從事科研的科學家與工程師約有五十四萬.在這五十四萬人中,三分之二是從事技術發展工作,而80,6的人是工程師.科學家集中在基礎研究上.在這五十四萬人中,有十二萬人是有博士學位的,分布如下:工業界占37%,其中以化工占首位(占全數三分之二),學術界占37%,其中半數
    17  勤勞的記錄
    1980(4):37-37.
    [摘要](1250) [HTML](0) [PDF 92.71 K](1249)
    摘要:
    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在五十多年的辛勤勞動中,一共發明創造了大小一千五百多項科學成果,對人類的科學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德國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和戲劇家歌德前后花了五十八年時間,寫成了對世
    18  蘇聯的氣象觀測塔
    王素梅
    1980(4):38-38.
    [摘要](1412) [HTML](0) [PDF 87.02 K](1173)
    摘要:
    研究低層大氣的氣象條件的方法很多,但所用的如系留氣球、飛機、雷達、探空儀等方法均受到某些不同條件的限制,所以近年來國外開始采用氣象塔遙測的方法進行300—500米高度的低空探測.氣象觀測塔由于其安裝及使用上開支很大,故目前世界上專建的氣象塔并不多,已知的有美國的布洛克海文、意大利的伊斯普臘、日本的筑波及蘇聯的奧博寧斯克等地建有專用氣象塔.而一般均利用已有的電視塔等進行觀測,美國這樣的測點有100多處,一般的高度為300米,個別測點達600米高.蘇聯于1957—1959年期間建成了310米高的奧博寧斯克氣象塔開始進行低層大氣遙測.1964—1967
    19  美國的測露網
    張海華
    1980(4):39-39.
    [摘要](1310) [HTML](0) [PDF 120.92 K](1207)
    摘要:
    美國亞拉巴馬、佐治亞、佛羅里達三州根據國家天氣局為東南地區制訂的農業氣象計劃,共同建立了測露網,其目的是為了開展東南部地區露氣候學研究,也是為了向東南地區農作物病害和收成模式中輸入露水的資料.1.監測系統目前很少有儀器能夠準確記錄成露的開始時間、露水蒸發完的時間和露水強度.測露網選用了戴維斯和休斯1969年研制的測濕系統為基本觀測設備.戴維斯-休斯測濕系統由五個測濕傳感器、一個記錄器和一個電子部件箱組成.電子部件箱中包括電源、時鐘和校準電位計.
    20  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冬季季風氣壓波
    1980(4):39-39.
    [摘要](1292) [HTML](0) [PDF 120.92 K](1141)
    摘要:
    日本《氣象集志》1979年4月號刊載村上多喜雄的《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冬季季風氣壓波》一文,摘譯其內容如下.1.用1970年11月16日到1971年3月15日整個中國、中國東海和南海、西北太平洋溫帶和熱帶地區的風和溫度,研究冬季來自北方的季風氣壓波的某些特征.低層氣壓波大多出現在東海,在大約700毫巴層以下,對經向風、溫度、垂直速度和增溫率等項,主要譜峰均在4.3—4.6天左右.對于對流層低層的4.3—4.6天振蕩來說,溫度和經向風之間的余譜為正隧(北向感熱輸送,而溫度與垂直P速度為負相關.相比之下,南中國海主要譜峰在6.0—6.7天左右,伴置次最大譜值在4.3—4.6天左右.在對流層低層,東海和南海之間的相關系數一般超過0.5.整個南海的
    21  Ⅴ.皮葉克尼斯及其門生
    1980(4):41-41.
    [摘要](1909) [HTML](0) [PDF 61.06 K](1364)
    摘要:
    V.Bjerknes(皮葉克尼斯,1862—1951),是挪威地球物理學家;以他命名的大氣環流定理,是現代動力氣象學基礎理論之一.他先后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美國卡內基研究所,德國萊比錫大學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1912年回國,任挪威卑爾根大學教授,和他的門生、助手Bergeron,Rossby,J.Bjerknes等人,一起創立氣象學卑爾根學派(Bergen School).J.Bjerknes1897年生于斯德哥爾摩,畢業于奧斯陸大學后,在貝卑爾根氣象臺他父親指導下從事科研工作.1919年發表"移動性低氣壓的機制"一文,這篇僅8頁的論文,在鋒面理論上具有劃時代的見解.1937年因希特勒入侵挪威而亡命于美國,從此在美國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