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第2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南半球的天氣分析工作
    P.F.諾亞 王世平
    1980(2).
    [摘要](1490) [HTML](0) [PDF 0.00 Byte](265)
    摘要:
    一、歷史概況 1972年,Taljaard曾對南半球天氣分析的歷史情況作過簡要的回顧.他說,早在十九世紀中葉,就有人試圖制作南半球部分地區的逐日天氣圖.對整個南半球第一次做系統的逐日地面分析是在1948年7月到1951年6月期間,這項工作是由麻省理工學院和美國天氣局共同完成的.1951年,南非天氣局開始執行全面的南半球分析計劃,五十年代的分析結果被用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58-1959年,蘇聯水文氣象局為國際地球物理年分析了一系列南極天氣圖.1959年國際南極分析中心在墨爾本建立,把這項工作堅持到1965年.以后,研究工作轉交給國際南極研究中心.1969年這個中心解散,澳大利亞氣象局把分析和研究工作都承擔了下來.
    2  大氣動力學的一些問題
    曾慶存
    1980(2):1-5.
    [摘要](1448) [HTML](0) [PDF 561.45 K](1562)
    摘要:
    大氣動力學的基本問題,也是自然流體力學中的一些基本問題.大氣運動是極其多種多樣的.在時、空尺度上以及在形態和性質上都有很大差別.大體上說可以分為全球規模的和行星尺度的運動——即所謂大氣環流、大尺度天氣系統、渦旋、波動、對流以及邊界層湍流.我們這里只講關于前三者的一些問題. 一、大氣環流和大尺度運動的動力學 1.在引力和旋轉力場中流體運動的一般特點簡言之,大氣運動是由地球吸收太陽輻射能所推動的.然而它又是在地球重力場和旋轉力場作用之下.
    3  美國天氣雷達現況及發展趨勢
    葛潤生
    1980(2):6-10.
    [摘要](2024) [HTML](0) [PDF 584.41 K](1646)
    摘要:
    一、美國的天氣雷達美國從開始使用天氣雷達到現在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從公布的資料來看,估計美國國內天氣雷達的總數不下于三百部.美國的天氣雷達主要采用10公分和5公分兩個波長,早期曾使用過的3公分天氣雷達,由于受降水衰減影響大,不能提供確切的降水和風暴的資料,已被淘汰.國家天氣局系統主要使用10公分
    4  關于數值天氣預報的天氣釋用問題
    L.本特森
    1980(2):11-12.
    [摘要](1402) [HTML](0) [PDF 232.95 K](1481)
    摘要:
    數值天氣預報的目的是作出具體的天氣現象如雨、雪、風、霜、能見度等和天氣要素如溫度、濕度、風向、風速等的預報.根據一定的數值模式由電子計算機輸出計算出來的環流形勢圖,并不是完全的數值天氣預報,而僅僅是預報全過程的一部分或是一個中間環節.如何把目前計算出的環流預報進行解釋(Weather Interpretation)轉換成各地的具體天氣預報,或者是否有可能從電子計算機直接計算出具體天氣的預報.這是數值天氣預報極需要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就目前世界數值天氣預報的狀況來看,天氣“解釋”的問題更為迫切、更為重要. L.本特森是世界氣象組織大氣科學委員會天氣預報研究小組主席和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副主任.1978年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召開了一次關于“大尺度數值預報成果的解釋和使用”問題的專家討論會,L.本特森為討論會文集寫了一篇題為《關于天氣解釋的問題》(Introduction and the problem of weather interpretation)的短文作為序言,現摘譯如下.
    5  日本中期天氣預報的最近動向
    1980(2):12-12.
    [摘要](1509) [HTML](0) [PDF 129.90 K](1218)
    摘要:
    日本氣象廳電子計算機室每天于上午9時(地方時)和下午9時兩次收集全世界的氣象觀測資料,然后根據這些資料確定北半球每個網格點上的氣溫、氣壓、風向風速、濕度等四個要素的值,據以制作數值天氣預報.格點距離為381公里.垂直方向分為四層:775、550、325、100毫巴.計算出24小時后的各網格點值需8-10分鐘,作8天預報連同將結果換算打印到500毫巴天氣圖上約需1.5小時.必要時可將中間的計算結果取出,因此還可以每周兩次發布
    6  蘇聯中央高空觀象臺二十五年來人工影響云、霧的研究
    И.И.蓋沃隆斯基 陳世范
    1980(2):13-15.
    [摘要](1396) [HTML](0) [PDF 344.55 K](1405)
    摘要:
    中央高空觀象臺(以下簡稱“觀象臺”)從1949年開始,對人工影響云、霧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以下分別介紹自開展這一工作二十五年以來各方面的進展情況. 1.人工消除過冷低云和霧的研究第一階段,在實驗室試驗中研究了干冰和碘化銀對云霧的影響,并測定了有效閾溫.與此同時,在各種不同的氣象條件下,在不同的地理區域進行了外場試驗.試驗結果證明此方法具有較高的效率;確定了用干冰來驅云消霧的有效閾溫為-3℃;并得到了各種溫度條件下的最佳劑量值. 利用這些實驗資料進行了科學原理研究:(1)研究過冷云霧中引進干冰后,冰晶胚胎的形成機制.確定外界環境參數和催化劑播撒方法對成冰效率的影響,得出不同溫度下每克催化劑的冰晶胚胎輸出率.(2)研究過冷云霧中人工冰晶化的傳播過程.研究結果闡明了影響傳播速度和形成的消散區寬度的氣象參數.研究表明,催化劑的劑量對人工冰晶區的傳播速度及其最終寬度的影響比較小.
    7  云的衛星觀測與數字雷達觀測對比
    M.R.皮勒特 高良成
    1980(2):16-19.
    [摘要](1371) [HTML](0) [PDF 422.33 K](1525)
    摘要:
    本文介紹了1976年美國農墾局的HIPLEX計劃(High Plains Cooperative Project)試驗期間,12天中用數字雷達和衛星進行的云氣候學的比較觀測.兩種觀測系統以蒙大拿州Miles城為基點,逐日地同時觀測云的數量、大小和相對位置.對比結果表明用任一種觀測系統去測定自然對流運動都是有局限性的.文中討論了兩種觀測系統的處理技術以及數字雷達和衛星單獨觀測的局限.這些結果對解決如目標區域外等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8  暴洪的天氣尺度和中-a尺度分析
    R.A.馬多克斯 楊紅梅
    1980(2):24-28.
    [摘要](1309) [HTML](0) [PDF 382.61 K](1297)
    摘要:
    1.引言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暴洪已變成美國最重要的自然災害問題. 在許多方面,暴洪預報問題是類似于強雷暴和龍卷預報、探測和警告問題.建立在堪薩斯城的國家中心有效地管理了強風暴的預報問題,其主要職責是勾畫出風暴可能發展(監視階段)的區域.然而暴洪系統分散在各處,監視和預告階段的責任在各個州預報局. 2.洪水 a.數據和取樣程序美國海洋大氣局出版物“風暴資料”(Storm Data),包括了1973-1977年的每月風暴,而且編輯五年暴洪事件的氣候分析.但個別事件的有效情報的數量和質量參差不齊.關于發生時間的報告經常是含糊
    9  太陽黑子與氣溫變化的關系
    1980(2):28-28.
    [摘要](1758) [HTML](0) [PDF 97.71 K](1403)
    摘要:
    一位美國氣象學家對北美100個氣象站所取得的大量氣象觀測資料作了詳細地分析,并將觀測資料和有關太陽活動特征的天文物理資料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了其中55個氣象站記錄下來的氣溫與太陽黑子活動的11年周期有明確的相關關系.特別是從分布在美洲大陸東北部51個氣
    10  氣候變化對亞洲水稻生產的影響
    邱杏琳
    1980(2):29-31.
    [摘要](1537) [HTML](0) [PDF 382.33 K](2220)
    摘要:
    七十年代以來,由于世界異常天氣氣候的頻繁出現,導致糧食生產下降,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因此,關于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愈益引起各界的注意.現就目前國外在研究氣候變化對亞洲水稻生產影響的情況,作一介紹: 一、溫度變化對水稻生產的影響溫度變化直接影響到水稻生長季長度.在非熱帶地區,由于熱量條件受到限制,溫度偏低,不僅會縮短生長季,而且也能延緩水稻的生長和發育.據分析,平均溫度降低0.5℃,就可能致使水稻減產.如平均溫度降低1℃,生長季可縮短10天左右,并將使水稻延遲7-11天成熟,由此而造成減產.相反,若平均溫度偏高,一般說來,可以擴大水稻的種植范圍,增加水稻產量.但更重要的是,溫度偏高,可以使中緯度大范圍水稻區復種;此外,生長季延長,使水稻可種植的時間更有機動性,從而能較好地利用氣候條
    11  國內外農業氣候區劃方法
    亓來福
    1980(2):32-35.
    [摘要](1645) [HTML](0) [PDF 483.96 K](1448)
    摘要:
    一、農業氣候區劃的概念農業氣候區劃與氣候區劃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氣候區劃是以氣候形成理論或氣候發生學為基礎的,而農業氣候區劃則以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與主要氣候要素之間的定量關系為依據. 就農業氣候區劃來說,由于各家對農業氣候區劃的認識不一樣,選用的區劃指標也不同.有人認為農業氣候區劃是根據與農業生產對象有密切關系的熱量、水份資源和作物的越冬條件進行分區;有人認為應以對農業地理分布有決定意義的氣候指標為基礎,用繪圖方法分區;還有人認為是根據農業生產的要求把氣候大致相同的地區歸并在一起,把氣候不同的地區區別開;也有人認為農業氣候區劃就是按照與農業有密切關系的氣候要素,確定適宜或不適宜農作物栽培的地方,并根據產量水平進行分區,等等.
    12  蘇聯對南北極地區的氣象考察
    Е.И.托爾斯季科夫 陳世范
    1980(2):35-39.
    [摘要](1379) [HTML](0) [PDF 601.06 K](1337)
    摘要:
    蘇聯60年來,極地氣象學在研究大氣現象、大氣環流及氣候方面,在研究為北極國民經濟各部門服務所提出的許多建議方面,在發現和估價可用來為蘇維埃人民服務的氣候資源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按蘇共第25次代表大會的決議,在前所未有的范圍內開始進行開發北部自然資源,這使我們獲得了對該區域氣候和氣候資源的認識. 北極地區的整個氣象研究是以對最寒冷的天氣條件的觀測為基礎的.例如,北極漂流考察站區域的天氣嚴寒度的年平均系數(用鮑德馬納公式獲得)比北半球最冷的點——奧伊米亞康高二倍. 北極的氣象研究向來重視實踐.在北極,沒有任何一個國民經濟部門或任何一種人類活動是與氣象無關的.我們將北部自然資源應用于國民經濟部門越
    13  《氣候變化和世界事務》簡介
    王效瑞 吳祥定
    1980(2):37-37.
    [摘要](1652) [HTML](0) [PDF 116.07 K](1234)
    摘要:
    本書作者克里斯平·蒂克爾(Crispin Tickell)是英國外事人員,曾連續任內閣部長的私人秘書,服務于海牙、墨西哥、巴黎和倫敦.此人興趣廣泛,從哥倫比亞史前史直到人類學,并為許多刊物撰稿.1977年他在布魯塞爾擔任歐洲共同體委員會主席.本書是他作為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 Affairs,Harvard University)的研究員時(1975-1976年)寫的. 該書于1977年在美國麻省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首次出版,1978年英國珀加蒙(Pergamon)出版社再版. 本書內容分為三部分,即氣候變化的成因、人類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和呼吁采取行動.現將基本內容介紹如下.
    14  從業務角度來看人工影響天氣需要什么?
    T.J.亨德森
    1980(2):40-42.
    [摘要](1393) [HTML](0) [PDF 216.55 K](1313)
    摘要:
    1.引言三十年來,人工影響天氣一直是在科學、社會、經濟、法律、政治等各個側面組成的迷宮中排難前進.作業是否恰當、效果是否可信,以及科研的重點何在等等,歷來爭論不絕. 人工影響天氣面對種種變幻莫測的大氣參數,難以量度、難以預測,比其他學科更難搞.目前,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給人以各種不同的印象.科學界中不少人認為人工影響天氣還不是一門可靠的應用技術.社會上很多人對人工影響天氣表示懷疑.某些農業地區的經濟學家認為人工影響天氣價值很大,而另外一些地區則認為價值等于零.法律界關心人工影響天氣引起的法律責任,而政界人物或認為對其選民有利,或避之唯恐不及.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