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第1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恒溫熱線測量云中液態水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程剛
    1979(1):1-2.
    [摘要](1841) [HTML](0) [PDF 162.64 K](1431)
    摘要:
    云中液態水含量的測量,在飛機人工降水試驗和云物理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鑒于熱線法測量含水量的儀器,具有連續記錄以及使用操作方便等特點,國外已較多應用。1976年我們研制了一種恒溫式熱線含水量儀,與1975年美國臺風研究所介紹的同類儀器相比有兩項改進。一是電路全集成化,采用集成穩壓電源的熱線溫度控制調整系統,這樣既避免直接輸入飛機上+28伏電源波動帶來的影響,又利用了穩壓電源內比較放大與調整環節高增益特性而使溫度控制精度提高。二是在信號輸出端增設一個模擬運算電路使數據的處理簡化,特別是在對積狀云穿云飛行時,可以直觀看出含水量的變化。經飛行試驗儀器效果良好。下面就恒溫熱線測量云中
    2  測雨雷達圖象傳輸
    林朝昌
    1979(1):3-4.
    [摘要](1303) [HTML](0) [PDF 197.06 K](1321)
    摘要:
    由于測雨雷達在短期預報,特別是在臺風、暴雨、冰雹、龍卷等災害性天氣的短期預報中,有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因此測雨雷達圖象資料的傳遞和加工處理,成為急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簡單介紹幾種可供選擇的氣象雷達圖象的
    3  熱帶定高氣球系統
    1979(1):5-5.
    [摘要](1231) [HTML](0) [PDF 115.77 K](1449)
    摘要:
    全球大氣研究計劃第一次全球實驗(FGGE)觀測階段的主要目的是要取得全球的氣象觀測資料和海洋觀測資料。在現有的觀測系統中,熱帶地區和南半球存在著嚴重的觀測空白區,為了彌補這些空白區,需要臨時使用一些特殊的觀測工具。由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提出的、業經世界氣象組織采納的熱帶定高氣球系統,即為其中主要的一種。熱帶定高氣球系統(TCLBS)是全球大氣試驗飛機下投式探空儀計劃的補充,在FGGE實施年的兩個特殊觀測期1979年1—2月和5—6月由NCAR負責實施。其觀測資料將由泰羅斯-N的ARGOS資料收集和觀
    4  布雷迪(Brady)陣列半導體濕度感應元件
    1979(1):6-7.
    [摘要](1243) [HTML](0) [PDF 198.42 K](1523)
    摘要:
    本文介紹測量濕度及微量水分的布雷迪(Brady)陣列半導體濕度感應元件及應用這種元件制成的數字濕度計。 1.構造與原理半導體濕度計的外形尺寸如圖1所示。它用TO
    5  美國軍用氣象探測系統 AN/TMQ-19和AN/UMQ-7
    1979(1):7-7.
    [摘要](1571) [HTML](0) [PDF 98.26 K](1409)
    摘要:
    美國陸軍電子司令部大氣科學實驗室,為了收集不同高度的氣象資料,以保障野戰任務所需的實時資料,與SERVO公司聯合研制和生產了AN/TMQ—19大氣自動探測裝置。這種大氣探測裝置可以自動獲取高達三十公里的氣象資料。工作可靠、精度很高。與現有類似設備相比,需要操作人員少,操作方便,可得實時資料。單元
    6  美國的輻射探空儀
    1979(1):8-9.
    [摘要](1269) [HTML](0) [PDF 169.11 K](1504)
    摘要:
    美國的輻射探空儀是用熱敏電阻測量輻射儀上、下兩個有黑色涂層的感應面的溫度。輻射資料的遙測方法與常規探空儀傳遞空氣溫度的方法相似。這種探空儀很輕,可以被一個無線電探空儀氣球帶到高空。探空儀上附加了一個為遙測空氣溫度、濕度、高層和低層溫度的程序裝置。它是用機械或電子啟動的。編排信息順序時還使用了一個電子“環形計數器”。
    7  美國發射泰羅斯-N氣象衛星
    1979(1):9-9.
    [摘要](1508) [HTML](0) [PDF 73.27 K](1282)
    摘要:
    美國第三代極軌氣象衛星泰羅斯-N系列8顆衛星中的第一顆,已在1978年10月13日于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用宇宙神—5火箭發射。泰羅斯-N是目前美國最先進的氣象衛星,其觀測項目大大超過了以往發射的氣象衛星,觀測精度也大有提高。它的工作任務是觀測大氣溫度、濕度、地表溫度、云量和洋流,收集降雪、降雨和日輻射資料。并處理
    8  芬蘭EO11型聲雷達
    1979(1):10-10.
    [摘要](1471) [HTML](0) [PDF 102.69 K](1312)
    摘要:
    聲雷達是連續監測大氣邊界層的一種新手段。聲雷達探測時,先發射聲脈沖,再接收大氣反射(散射)的回波。這種探測方法,是對常規儀器觀測的重要補充,其優點有二:①可以進行連續監測,從而有可能探測短暫的天氣現象,判別其發展動向;②建造和運轉費用都較低。聲雷達對監測下列氣象現象特別有用:逆溫層高度及其日變化;污染控制所需要的混合層深度;對流活動(熱股流);邊界層波;霧層厚度或低層云厚度。
    9  澳大利亞研制一種雨滴測量器
    1979(1):10-10.
    [摘要](1238) [HTML](0) [PDF 102.69 K](1428)
    摘要:
    據聯邦科學和工業研究組織(CSIRO)年報報道:澳大利亞研制出一種測量雨滴大小和數量的儀器,這種儀器將在了解雨水浸蝕土壤的研究工作中發揮作用。雨滴的沖擊是促成土壤蝕損的原因,但是,過去關于降雨能量的情報卻掌握得很少。雨滴測量儀器由一個輕巧的標靶和兩個傳遞脈沖的電磁螺線圈構成,當雨滴打在標靶上時,線圈就傳遞出一個脈沖,并記錄下來。脈沖的大小隨著打在標靶上的雨滴大小而變化,這樣科學家就可取得雨滴大小和頻率
    10  國外氣象雷達現狀
    1979(1):11-13.
    [摘要](1474) [HTML](0) [PDF 242.72 K](1404)
    摘要:
    氣象雷達是氣象部門現代化的重要裝備之一。目前已能生產和設計氣象雷達的國家有美、日、英、蘇、意大利、法、德、加拿大、澳大利亞、芬蘭、印度和瑞士等。其中商品雷達以英、日最多。英國的商品雷達大部分是由炮瞄雷達或導航雷達改裝或派生出來的。日本的商品氣象雷達是專為氣象使用而設計
    11  國外天氣預報工作狀況
    殷顯曦
    1979(1):14-18.
    [摘要](2091) [HTML](0) [PDF 442.89 K](1746)
    摘要:
    一、兩種看法關于天氣預報的發展,近年來國外也存在著不同看法。美國的C·S·拉梅奇(Ramage,1976,1978)認為,由于大氣所固有的各向異性的湍流運動,現有的一些天氣預報方法,如統計預報、動力預報等都已沒有再改進的余地;他甚至認為,1976年美國的預報水平還不如沒有衛星、沒有電子計算機的1957年好,而且今后也不大可能使預報水平有所提高。日本也有人感嘆,近九十年中,日本的天氣預報水平只提高了5%左右。進展太慢。但另有些人則持不同看法。如R·J里德(Reed,1977)回顧近百年來天氣預報的發展歷史,認為五
    12  美國海軍加強全球氣象預報系統
    吳鶴齡
    1979(1):18-18.
    [摘要](1459) [HTML](0) [PDF 110.66 K](1428)
    摘要:
    據《計算機世界》周刊報導,美國海軍計劃1978年年底前正式建成一個以人造衛星為基礎的系統,以提高全球氣象預報的正確性。該系統設在蒙特雷,可處理來自國防氣象衛星,以及擬議中的大洋衛星的氣象資料,也可以處理來自普通的地面站、無線電探空儀、飛機、船只和自動氣象浮標等的氣象信息。系統目前正在安裝調試。一旦把蒙特雷的天線和位于緬因州和華盛頓州的兩個數據收集站用高速通訊接口通過衛星連接起來的工作完成后,整個系統就可投入工作。這個系統的心臟是新安裝的一臺賽伯175(Cyber175)型計算機。Cyber175對衛星發來的全部數據進行分類
    13  日本改進暴雨預報的措施
    1979(1):19-19.
    [摘要](1232) [HTML](0) [PDF 86.08 K](1196)
    摘要:
    日本氣象廳預報部1976年夏,全國氣象單位對暴雨警報實施狀況的調查,針對存在問題,提出改進措施。經1977年1月25日召開的氣象廳技術部長會議討論,通過了《1977年度集中暴雨預報業務的改進辦法》,強調應重點改進以下各項: (一)目前大部分警報是在實況達到應發的標準后發布的,今后需改為在
    14  局地天氣預報方法展望
    盧志強
    1979(1):20-21.
    [摘要](1450) [HTML](0) [PDF 214.95 K](1241)
    摘要:
    1977年3月,美國一些氣象工作者在Drexel大學,舉行了一次局地天氣預報方法展望工作會議,現將此次會議紀要摘譯于下。由于計算機、通訊、觀測系統等技術發展,今后5—10年天氣預報很可能會發生些大的變化。對于未來的預報系統,現在要作出一個十分清楚的描述是不可能的,不過應有一個大致的設想并探討如何展開工作。估計到那時可提供使用的手段
    15  國外中尺度人工影響天氣設想
    俞香仁
    1979(1):22-22.
    [摘要](1285) [HTML](0) [PDF 88.39 K](1231)
    摘要:
    過去1/4世紀以來,人工影響天氣幾乎都在冰和水的飽和水汽壓不同的問題上做文章。不久前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學大氣科學系提出中尺度(100—300公里)人工影響天氣的新設想。通過人工吸收太陽輻射能的方法來影響天氣,這方法是用噴氣引擎的二次燃燒器,燃燒碳氫化合物(如石油)來產生比0,1μ還小的碳黑氣溶膠質點組成的“云”,以攔截太陽輻射能和抑制長
    16  日本關于提高短時天氣預報準確率的措施
    1979(1):22-22.
    [摘要](1461) [HTML](0) [PDF 88.39 K](1323)
    摘要:
    目前日本氣象臺的天氣預報不管是根據值班人員的經驗做預報或采用數值預報,都是以天氣圖為主要工具。天氣圖上所反映的天氣系統一般都具有一千、二千公里以上的范圍,但在我們肉眼所能觀察到的天空,直徑僅在30公里左右,實際的天氣卻是經常受天氣圖上表示不出的那種中小尺度現象的支配。
    17  關于世界氣象異常問題
    徐群
    1979(1):23-24.
    [摘要](1355) [HTML](0) [PDF 235.82 K](1364)
    摘要:
    一、近年來世界氣象異常形成的探討七十年代頻繁出現的世界氣象異?,F象引起人們的普遍關切。這首先和太陽直接輻射的變化有關。從四十年代后期開始的減弱現象到六十年代更為顯著(比三十年代減少6%)。常年太陽輻射季節變化的最大變幅出現于高緯。時間尺度為10—100年的氣候變化,由于并非起因于太
    18  國外有關現代氣候變遷研究概況
    史國寧
    1979(1):25-28.
    [摘要](1297) [HTML](0) [PDF 445.92 K](1417)
    摘要:
    在七十年代以前,國外有關氣候變遷問題的研究工作基本上屬于對地質年代的氣候變動和近代氣候變遷資料的整理綜合工作。其中比較知名的學者有英國的拉姆(Lamb)、美國的米且爾(Michael)、西德的弗隆(Flohn)。進入七十年代之后,國外對于人類影響氣候變遷問題的研究越來越重視,這與大力開展對人類環境的研究工作有關。在美國和英國出版了兩卷有關氣候變遷的專題論文集(“關于人類環境問題的研究”,
    19  青藏高原氣象科學實驗簡介
    紀乃晉
    1979(1):28-30.
    [摘要](1327) [HTML](0) [PDF 341.22 K](1254)
    摘要:
    一、青藏高原的氣象科研協作多年來大量的氣象業務實踐和科學研究工作表明,青藏高原對我國、亞洲、北半球,甚至全球的天氣氣候,都有重要的影響。 1972年青藏高原及鄰近地區的各省、區氣象部門和有關的科研單位,為了提高災害性天氣預報的質量,研究青藏高原對當地天氣氣候的影響而開始組織起來
    20  我國東半部汛期降水的客觀分區
    潘漢明 常榮成 繆旭明 季本澤
    1979(1):31-36.
    [摘要](1347) [HTML](0) [PDF 408.96 K](1472)
    摘要:
    大范圍的降水預報對于國民經濟建設,特別是對于農業和水利有重大意義。近年來,短期降水預報已經逐步使用客觀定量的方法。(主要是數值預報,統計預報和統計動力相結合的方法。)中央臺預報組于1976、1977兩年,試用多級逐步判別的方法,進行短期(24和48小時)大范圍分區、分量級的降水預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工作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例如:降水區域的劃分、目前仍是按經驗主觀劃分的;降水量級的劃分、是按氣象臺業務預報的標準劃分的。這些劃分的區域,等級的標準,不能完全反映客觀情況。從統計
    21  細菌可成為自然冰核劑
    R.C.Schnell 莫天麟
    1979(1):36-36.
    [摘要](1299) [HTML](0) [PDF 90.73 K](1214)
    摘要:
    近來,科學家們觀測到在自然界中大量活躍的冰核里包含有若干種的細菌及海洋浮游生物,它們也存在于大多數植物的腐爛堆中。這些核通常稱為生物冰核劑,分為下列幾類:細菌核(BDN),海洋核(ODN)和葉瓣核(LDN)。 1.細菌核經過測定細菌核包含有陸地上的假單胞菌(屬Syringae種、Fluorescens種),歐文氏菌(屬Herbicola
    22  大氣中微生物集聚可形成雨滴的凝結核
    1979(1):36-36.
    [摘要](1330) [HTML](0) [PDF 90.73 K](1229)
    摘要:
    蘇聯科學家赫爾基安稱:大氣層中微生物的積聚可成為水分凝結的核心導致傾盆大雨,被風卷到云層高度的細菌然后同雨水一起回到地面,細菌經過這種旅行后照樣能生存下來。摘自塔斯社莫斯科四月二十八日電
    23  跨部門的醫學太陽氣象預報
    1979(1):37-37.
    [摘要](1358) [HTML](0) [PDF 91.83 K](1215)
    摘要:
    蘇《消息報》1978年4月20日刊登了一篇題為《醫生看氣象預報》的報道。文中說:蘇聯醫學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新西伯利亞國立醫學院和新西伯利亞洲衛生局建立了一個跨部門的醫學太陽氣象預報局。該局成立不到一年,在該市醫學機關和學者中及與之簽有合同的西伯利亞農機廠已享有很高聲望。
    24  太平洋的“熱點”和美國的天災
    1979(1):37-37.
    [摘要](1264) [HTML](0) [PDF 91.83 K](1264)
    摘要:
    1978年一月,美國由下密西西比谷以至北部平原,出現創紀錄的低溫。在德克薩斯州的若干地區及在南達科塔州,出現最冷的月份。在俄亥俄州出現有史以來的暴風雪。這些天災,不少氣象專家歸咎于北太平洋的“熱點”。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大氣科學教授黎特爾博士說:去年9月發現在北太平洋若干地區的海水溫度,比它們在一年中同時期高出3—5℃。這些“熱點”有2000英里長,1200英里闊。它所蒸發的暖濕空氣,造成空氣大騷動以及時速達150英里的風。這股暖濕氣流抵達美國西海岸,造成暴雨、洪水及山洪。它繼續掃過洛杉磯山脈,
    25  從電視機隨時獲取天氣情報
    1979(1):37-37.
    [摘要](1232) [HTML](0) [PDF 91.83 K](1180)
    摘要:
    美國農業部正在進行一項試驗,把一種小型計算機的終端設備接在電視機上,以便在一天的24小時內隨時獲取有用的天氣情報。這一試驗成功后,農民即可利用天氣情報來防治病蟲害和抗旱。使用時,把一種叫做“園藝技能盒”的小型計算機終端設備連接在電視機上,在需要時隨時撥專用電話號
    26  太陽活動對天氣氣候的影響
    1979(1):38-38.
    [摘要](1615) [HTML](0) [PDF 88.48 K](1434)
    摘要:
    1977年12月在舊金山舉行的美國地球物理學會上,不少科學家指出天氣的變化受太陽活動的影響。斯坦福大學的J.M.Wilcox指出:當一條太陽扇形邊界線(Solar Sector boundary)掠過地球后一天,北半球大氣的渦度量就下降。由于太陽自轉周期是27天,所以實際上這個行星際磁場的4個扇形區也被帶著轉一周。相鄰的扇形區具有相反的極性(磁性不是指向太陽,便是背向太陽)。太陽扇形區之間的邊界線約每7天掠過地球一次。統計結果表明,這樣掠過與渦度量的減少有相關。Colin Hines的分析也證實這一點。
    27  氣候變化與冰川伸縮
    1979(1):38-38.
    [摘要](1257) [HTML](0) [PDF 88.48 K](1161)
    摘要:
    據日本名古屋大學水圈科學研究所插口敬二教授(冰雪物理學)等人在喜馬拉雅山的珠穆朗瑪峰附近進行了大規模的冰川調查,結果表明,這個地區的90%冰川在縮小。喜馬拉雅山冰川的變動同地球上的氣候,尤其是同亞洲的氣候關系很大。搞清冰川縮小的事實是從1978年春天開始匯集和分析這些考察的數據得出的。關于
    28  匈牙利的防雹實驗
    1979(1):39-39.
    [摘要](1156) [HTML](0) [PDF 110.91 K](1135)
    摘要:
    1976年1月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從1976年開始采用蘇聯摩爾達維亞的方法,進行為期3年的防雹實驗。匈牙利每年都遭雹災,特別是南部和東北部的葡萄產區。近年來隨著農業生產的大幅度提高,雹災的損失也大為增加。國家保險公司每年為此付出賠償費超過所征收保險費的二倍,而賠償還只是雹災實際損失的35—50%。匈牙利政府認為即便現階段在防雹方法還有一些科學問題沒有解決,防雹實驗也值得進行,為此國家保
    29  日本的雷雨云探測
    1979(1):39-39.
    [摘要](1292) [HTML](0) [PDF 110.91 K](1192)
    摘要:
    受落雷危害最大的是電力設施,因為輸電線等大范圍設施不能用避雷針來防止落雷。日本各電力公司為防止落雷造成停電,建立了探測雷雨云的警戒體制,向各營業所的維修人員通報。東京電力公司用專門的雷達系統搜索雷雨云,并在關東地區及四周的地圖板上自動顯示出來,實行24小時監測。日本氣象廳也用氣象雷達來跟蹤雷雨云,探測云的高度和位置等,在數小時前發出雷雨“注意報”。工程現場與高爾夫球場之類的游樂場所,最近使用了一種包括架設一個天線,同時能發出警報聲響的測雷
    30  云模式討論會
    1979(1):39-39.
    [摘要](1184) [HTML](0) [PDF 110.91 K](1123)
    摘要:
    1977年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行了一次國際云模式討論會,與會者除澳大利亞科學家外,還有美國、英國、加拿大、新西蘭的科學家,共17人。討論的問題包括:單塊云和云場的數值模式、與區域模式配合對云模式的參數化處理、實驗室模擬實驗與真實大氣的關系、輻射的模式處理、對
    31  法國的編碼傳真和新的氣象電傳通訊網
    M·F·諾
    1979(1):40-41.
    [摘要](1355) [HTML](0) [PDF 197.06 K](1152)
    摘要:
    在通訊網中有兩個基本部分需要考慮;配備設備的環路和終端設備;這個所謂終端既可以作為起始端也可以作為終止端。終端設備是相當重要的,因為站點的地理分布決定了通訊網的設置,而通訊網的能力及其設計方案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終端設備的能力。因此在設計這個新的電傳通訊系統時,特別注意到終端設備。法國的這個新的通訊系統稱為多點收集
    32  蘇聯水文氣象部門科研船的自動化觀測
    1979(1):43-43.
    [摘要](1493) [HTML](0) [PDF 104.32 K](1066)
    摘要:
    蘇聯的海上科研船舶觀測自動化始于1963—1964年,起初是由科學院部門進行的。從1968年起水文氣象部門也開始從事此項工作,主要由兩極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負責。據1972年統計,水文氣象部門已擁有100艘遠洋科研船及350艘內海及湖泊科研船,總噸位達77,000噸。水文氣象部門的大型科研船按所執行的任務分為兩大類:一類船用于對大氣和海洋進行
    33  美國航宇局改組天氣和氣候研究機構
    1979(1):43-43.
    [摘要](1292) [HTML](0) [PDF 66.81 K](1306)
    摘要:
    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管理局(NASA)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于1977年10月9日建立了新的天氣和氣候研究所。新研究所歸應用指導部管轄,它合并了紐約戈達德空間研究所大氣和水文應用研究室、大氣環流模式和模擬組以及全球大氣研究計劃、業務衛星改進計劃和臭氧處理等氣象工程管理辦公室。研究所下分氣候室、空間計劃室、模式和模擬實驗室、高層大氣室、水文科學室、對流層研究室和氣候與輻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