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第4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央氣象局關于建立全國氣象科技情報網的試行辦法
    1978(4):1-2.
    [摘要](1321) [HTML](0) [PDF 189.95 K](1351)
    摘要:
    氣象科技情報工作,是氣象科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份,是發展我國氣象科技事業的“尖兵”,是各級領導指揮生產、組織科研的“參謀”。為加強氣象科技情報交流,需要建立全國氣象科技情報網,特擬定本辦法。
    2  青藏高原氣象科研的進展與趨勢
    朱???/a> 孫國武
    1978(4):2-48.
    [摘要](1600) [HTML](0) [PDF 290.04 K](1244)
    摘要:
    青藏高原氣象科研工作,在解放前是個空白點。解放后,隨著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需要,青藏高原氣象科研工作才大踏步地前進。五十年代的主要成就是,揭示了青藏高原的動力作用。六十年代則進一步揭示了青藏高原上空的天氣系統。七十年代最大的特點是,在原來孤立的、分散的、以及打“外圍戰”的基礎上,發展為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協作,深入高原腹地打“實地戰”。1972年成立了青藏高原科研協作領導小組,先后組織了實地考察和拉薩會戰,加速了青藏高原氣象科研的進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僅僅幾年時間,先后提出了200多篇論文和報告?,F將近幾年來青藏高原氣象科研的主要成果及其發展綜述如下。
    3  概率統計天氣預報的現狀及其重點進展
    史久恩 李麥村
    1978(4):5-10.
    [摘要](1707) [HTML](0) [PDF 556.34 K](1706)
    摘要:
    一、概述概率統計方法應用于大氣科學領域,日益廣泛、深入,在氣象預報(包括不同尺度的天氣預報和各種專業氣象預報)的應用,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氣象資料或氣象場的分析和處理; 2.天氣、氣候規律的分析研究; 3.氣象預報(包括大范圍和單站的長、中、短期天氣預報,以及超長期、超短期預報等);
    4  探空儀濕度元件及其發展概況
    鐘志武
    1978(4):11-13.
    [摘要](1341) [HTML](0) [PDF 286.09 K](1249)
    摘要:
    探測大氣濕度的方法,從原理上講可以大致歸納為四種: 1.吸濕法利用吸濕物質的吸、放濕特性測定其形體變化或電性能的變化與環境空氣相對濕度的關系。絕大多數元件屬于此種。 2.露點法測定一特制表面上出現水汽凝結(凍結)與蒸發(升華)處于平衡狀態時的溫度,以此露點(霜點)溫度求算空氣濕度。 3.光學法利用空氣中水汽吸收某波段光輻射的性能,從光輻射能的衰減來推知空氣中水汽含量。
    5  土壤含水量的測量方法、觀測儀器及其研制現狀
    楊正明
    1978(4):14-19.
    [摘要](1638) [HTML](0) [PDF 579.89 K](1599)
    摘要:
    近年來,由于電子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研制較好的土壤濕度測定儀器提供了有利條件,并且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下面僅就目前國內測定土壤濕度的方法、儀器以及研制的現狀作扼要介紹。 1.烘干法:是現今氣象站等廣泛使用的常規方法。其優點是測定的精度較高,范圍大,缺點是需要笨重的烘烤設備,取樣等工作量大,對廣大基層普查墑情極為不便。 2.注水排氣法:土壤比重是指單位體積中固體土粒的重量(即除掉孔隙的土粒實體),用比重瓶注水法測定,根據測定比重方法反推之,亦可計算出土壤含水量。
    6  HD型紅外測溫儀及其在氣象上的應用
    華林南
    1978(4):20-22.
    [摘要](1408) [HTML](0) [PDF 319.86 K](1326)
    摘要:
    紅外測溫儀是一種先進的測溫儀器。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上海力強廠紅外車間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在1975年組成了三結合試制小組,經一年多的努力,試制出HD型低溫直接讀數式紅外測溫儀。儀器是以遙感即非接觸方式進行測溫的。儀器上附設類似普通照相機鏡頭那樣的可調焦距裝置,可以測量不同距離物體的表面溫度。視場角為2.5°,并裝有瞄準望遠鏡,可方便地尋找被測目標物。儀器分辨率小于0.2℃,響應時間小于1秒。測溫范圍分
    7  青藏高原氣象科研會戰第三戰役開始
    1978(4):22-22.
    [摘要](1247) [HTML](0) [PDF 102.36 K](1423)
    摘要:
    由青藏高原氣象科研協作領導小組組織的會戰第三戰役已于3月13日在昆明開始。參加會戰的有科研單位,大專院校、部隊、有關省,自治區局共24個單位,30多人,其中三分之二曾登上高原,進行過實地考察。
    8  冬半年降水概率的模式輸出統計預報
    郭永潤 徐一鳴
    1978(4):23-26.
    [摘要](1547) [HTML](0) [PDF 302.45 K](1275)
    摘要:
    一、引言大尺度數值預報與局地具體天氣預報聯系起來的途徑之一是將數值預報輸出的結果,通過統計的辦法,利用計算機,轉變為局地天氣的預報信息。實現前述的目標至今有二種主要的方法,一種稱為“完全預報法”(Klein,1959),即將局地天氣要素與環流的觀測參數建立起多元回歸方程,并將數值模式所得到的環流參數的預報值當作觀測值從而預報未來的天氣。另一種是代號為MOS的“模式輸出統計法”(Glahn和Lowry,1969),是將前期數值預報的輸出結果與觀測的天氣要素建立相關關系,從而預報未來天氣。對MOS來說,它將數值預報的誤差及不精確性統計地考慮進預報體系,而且它能夠包括許多重要的因子如垂直速度、邊界層的風和溫度等等。而這些好處均為“完全預報
    9  應用地區總能量圖試作6月份暴雨中心的落點預報
    1978(4):27-27.
    [摘要](1330) [HTML](0) [PDF 106.88 K](1323)
    摘要:
    一、思路利用我們地區小圖各站記錄計算出總溫度分布,分析流線和等溫線,確定出高低總能量和高低溫中心以及未來的移向,計算南昌500毫巴高度的總能量并與影響我區暴雨的高空天氣系統結合起來。我區暴雨絕大部分是與冷暖空氣輻合造成劇烈上升作用分不開的。因此除了要抓西風帶系統變化,看有無冷空氣南下,還要考慮本地區暖濕空氣是否具備。影響我區降暴雨的系統有低槽、低渦兩類,我們用成都
    10  用“冬暖夏澇”與“春寒夏澇”作汛期洪澇趨勢預報
    1978(4):27-27.
    [摘要](1438) [HTML](0) [PDF 106.88 K](1305)
    摘要:
    我們通過學習群眾經驗:“冬暖夏澇”與“春寒夏澇”等對照單站資料分析,對訊期(4—9月)有無洪澇發生的規律有一個初步認識并制作了一個簡易預報方法。我站洪澇的標準是:汛期任意10天雨量大于200毫米或4—6月雨量大于800毫米就定為有洪澇。以冬季11月、12月、1月三個月的月平均最低溫度之和表示冬暖(以B表示)。以2月、3月平均最高溫度之和表示春寒(以A表示),用春寒減去冬暖
    11  邊界層大氣的聲雷達探測
    1978(4):28-30.
    [摘要](1747) [HTML](0) [PDF 299.24 K](1715)
    摘要:
    聲雷達可用于遙感探測邊界層大氣(1—2公里以下),能夠實時地獲得風速、風向、溫度梯度以及風速脈動和溫度脈動譜的空間分布和隨時間的連續變化。由于邊界層大氣對人類活動有著最密切的、直接的聯系,因而,遙感探測邊界層大氣氣象要素的方法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從1968年聲雷達開始出現以來,已得到不少國家的重視和應用。
    12  上海市大氣排放標準的制定
    嚴濟遠
    1978(4):31-32.
    [摘要](1482) [HTML](0) [PDF 108.24 K](1312)
    摘要:
    為了防止大氣污染,對工廠排放的廢氣要有一定的限制,這就要制定大氣排放標準。我們在制定上海市大氣排放標準時,應用了連續點源擴散計算中心濃度線上最大濃度點的薩頓公式:
    13  1978年5—10月500毫巴環流指數、環流型、環流特征量資料
    1978(4):32-32.
    [摘要](1317) [HTML](0) [PDF 47.97 K](1292)
    摘要:
    洲數西洋一歐流型日一幸業軍井{一二聾竺-巨卜宜匙~面積}強度}西伸}脊線}北界}平均{平均!一史全旦置-}弧少糾指數)脊點{位置}位酬位置}強度}經度{緯度1度大環亞歐地區環流指數月W23邪42 36 30675 70 67 77 8075O曰5,二2一勺﹃U11朽‘O甘跳石┌───┬───┐│12‘ │1M │├───┼───┤│0。98 │0一48 ││叮。94│0。54 ││0。90 │0。46 ││0。99 │o孕7 ││1。46 │0 .43 ││見.6口│0。66 │└───┴───┘┌───┬───┐│Iz │lM │├───┼───┤│1。29 │0。47 ││1。01 │0。49 ││ 、 │0。42 │…
    14  1976年油茶大幅度減產原因的分析
    1978(4):33-33.
    [摘要](1387) [HTML](0) [PDF 102.42 K](1490)
    摘要:
    油茶是生長在南方的木本油料作物,上年夏季抽芽,秋季開花,次年秋季收獲。油茶在花芽分化前要求長日照,高溫(13.5—16小時;26℃以上),來促使花芽的分化發育。自花蕾膨大,到含苞待放,需要一定的短日照(8—9小時)和較低的溫度(最低溫度<17℃)才能始花、盛花。然而,1975年秋季由于天氣的異常變化,使1976年南方的油茶產量大幅度下降。1976年的產量是10年來的最低值,比七十年代前五年的產量減少了一半以上。據分析造成1976年油茶減產的主要原因是油茶花蕾發育后期氣溫持續偏高,氣
    15  氣象和電信部門加強協作,提高天氣電報傳遞時效
    1978(4):34-34.
    [摘要](1320) [HTML](0) [PDF 90.55 K](1369)
    摘要:
    世界氣象組織最近公布了1977年9月1日至15日各國參加全球交換的地面天氣報告和探空報告的發報情況(選擇三個國家見附表)。從公布的結果中可以看到我國氣象電報的發報率還是比較高的,為我國在國際上爭得了一定榮譽。這是在英明領袖華主席為首的黨中央提出抓綱治國的戰略決策指引下,各級郵電和氣象部門的領導和廣大職工加強協作、共同努力所取得的成果?,F在我國莫爾斯和電傳氣象廣播在觀測
    16  日本強暴雨預報工作取得的成果和今后采取的措施
    安順清
    1978(4):35-37.
    [摘要](1272) [HTML](0) [PDF 271.74 K](1440)
    摘要:
    一、取得的成果 1.促使日本氣象廳對待強暴雨預報工作改變態度的契機是1971年的“相生暴雨”。這次暴雨的100毫米等雨量線的長園形軸不過13公里左右,3小時降雨165毫米(相生市)的暴雨區直徑更小,約為10公里左右。對于這樣的中尺度現象不能采用網格間隔為150公里的現行的原始模式。所以對于上述這樣的大雨的可能性預報,就得采用BB方法將預計出現大雨可能性大的地區特別標上記號,進而,根據由雷達經常監
    17  美國第三次大氣湍流、擴散和空氣質量學術會議
    張世豐
    1978(4):37-38.
    [摘要](1346) [HTML](0) [PDF 207.52 K](1382)
    摘要:
    由美國氣象學會發起的美國第三次大氣湍流、擴散和空氣質量學術會議,于1976年10月19—22日在北卡羅來納州的雷利城舉行。會上共提出102篇論文,匯集成一本約600頁的預印文集。按其內容分為下列11組,現對各組的文章概略介紹如下。第1組:邊界層湍流。計14篇文章。有大氣邊界層動力學方面的研究;邊界層湍流結構的理論模式和數值試驗;用特殊雷達、飛機、氣象塔、聲學探測儀、系留氣球(容積達1300立方米)等手段觀測大氣邊界
    18  十九省(市、區)近五百年氣候歷史資料整編會戰工作初步完成
    姚瑞新 張德二
    1978(4):39-39.
    [摘要](1569) [HTML](0) [PDF 107.42 K](1423)
    摘要:
    繼1975年完成的東北、華北十省(市、區)五百年旱澇史料整編會戰工作之后,按1975年10月長沙《氣候變遷和超長期預報會議》提出的要求,華東、華南、華中、西北、西南地區近五百年氣候歷史資料整編會戰工作,也已于1977年9—12月在南京初步完成。該項工作由中央氣象局研究所主持,南京大學氣象系主辦,以《五百年旱澇史料會戰短訓班》的形式進行。有上海、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寧夏、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貴州、云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18個省(市、區)氣象局參加,并特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水文處、江蘇地理研究所共同協力完成,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應邀出席介紹北方會戰經驗。
    19  金華地區秋季低溫長期預報會戰簡況
    郭文揚
    1978(4):39-39.
    [摘要](1427) [HTML](0) [PDF 107.42 K](1402)
    摘要:
    在全國氣象局長會議的精神鼓舞下,為緊密配合農業高速度發展的需要,提高災害性、關鍵性天氣預報,做好氣象服務工作,浙江金華地區氣象臺于1978年1月集中在常山,對影響連作晚稻穩產高產的主要災害性天氣——秋季低溫,組織了全區氣象臺站預報技術改革會戰。經過近一個月的共同努力,園滿地完成了會戰任務。
    20  《大氣污染與環境影響分析講義》
    陳家宜
    1978(4):40-40.
    [摘要](1350) [HTML](0) [PDF 116.74 K](1330)
    摘要:
    1975年美國氣象學會出版了名為《大氣污染與環境影響分析講義》一書。這一年秋季,美國氣象學會為非氣象行業的科技人員舉辦為期5天的“氣象與環境評價”講習班,該書由講習班手稿直接編纂而成。編者為美空軍劍橋實驗室的D.A.豪根(Haugen)。
    21  全國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會議
    游來光
    1978(4):43-44.
    [摘要](1466) [HTML](0) [PDF 279.70 K](1271)
    摘要:
    由中央氣象局主持召開的《全國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會議》于1978年2月26日至3月8日在廣西南寧市召開。參加會議的有各省、市、自治區氣象部門、科研單位、有關院校、總參氣象局、空軍司令部、民航總局以及有關工廠等87個單位,共215名代表。與會代表滿懷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緬懷偉大領袖毛主席,敬愛的周總理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親切關懷和教導。認真學習了英明領袖華主席和中央其他領導同志的重要指示。以揭批“四人幫”為綱,開展了學術交流,總結了經驗,討論制定了1978—1985年人工影響天氣科研規劃(草案)。
    22  農業氣象座談會在京舉行
    1978(4):43-43.
    [摘要](1451) [HTML](0) [PDF 111.51 K](1357)
    摘要:
    為召開全國農業氣象會議做準備,中央氣象局于1978年2月20日至3月1日在北京召開了農業氣象座談會。中央氣象局負責人饒興和吳學藝同志先后到會做了重要講話,指出盡管農業氣象工作受劉少奇、林彪、“四人幫”破壞嚴重,但二十八年來成績是主要的,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占主導地位。為了適應農業高速度發展的要求,全國氣象局長會議把農業氣象工作擺到加強地位,不是一般加強,而是三項重要工作之一,農業氣象一定要上。
    23  全國第二次翻斗式遙測雨量計使用維修經驗交流會
    科宣
    1978(4):43-44.
    [摘要](1295) [HTML](0) [PDF 111.51 K](1406)
    摘要:
    全國第二次翻斗式遙測雨量計使用維修經驗交流會于1978年3月下旬在上海市上海縣召開。出席會議的有34個單位、77名代表。會上交流了去年雨季考驗中使用維修方面的經驗;學習了儀器的組裝、調試、使用、維修方面的正確方法;統一了使用維修中的各項標準;對儀器在考驗中出現的某些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為今后
    24  “77.4.22”河西特大黑風預報技術討論會
    1978(4):44-44.
    [摘要](1745) [HTML](0) [PDF 0.00 Byte](284)
    摘要:
    1977年4月22日河西走廊的酒泉、張掖地區出現一次特大黑風過程,黑風自敦煌開始至山丹結束歷時11小時07分,黑風區面積東西跨700公里,南北40余公里,瞬間最大風速中心在玉門鎮為40米/秒,次中心在張掖為38米/秒。這次黑風為建國以來罕見的一次最強過程,據目測者反映黑風來勢兇猛、強度大、持續時間長,沙塵暴引起濃沙滾滾,能見度降低到零米。由于黑風的侵襲,使國民經濟建設事業受到一定的損失。
    25  中山大學和南京大學聯合舉辦暴雨進修班
    張振華
    1978(4):44-44.
    [摘要](1514) [HTML](0) [PDF 0.00 Byte](260)
    摘要:
    根據華南前汛期暴雨成因和預報實驗研究的需要,受中央氣象局和熱帶天氣科研協作領導小組委托,中山大學和南京大學聯合舉辦的暴雨進修班于今年2月下旬在中山大學開學。暴雨班學員來自我國南方十一個省(區)氣象臺站和水電部門,陸??杖娪嘘P氣象部門,以及一些研究部門和院校等單位的預報員、技術員、科研和教學人員共120名,其中大部分是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老預報員和技術員。學習期限二至三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