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第3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估算可能最大降水的幾種水文氣象方法
    李明熙
    1978(3):1-8.
    [摘要](1596) [HTML](0) [PDF 608.68 K](1508)
    摘要:
    可能最大降水(以下簡稱PMP)是指在一定地區一定歷時內可能發生的最大降水量。估算PMP,對水利部門主要為水庫安全設計提供科學數據;對氣象部門,則是特大暴雨預報的重要參考資料。國內外對PMP的估算方法概括起來有兩種,即統計學方法和水文氣象學方法,后者是通過對暴雨的水文氣象成因分析來估算PMP,現正被廣泛采用。目前氣象部門降水量預報主要靠天氣學和統計學方法,此種方法往往以過去經常發生的情況為基礎,很難預報稀遇的過程,而PMP估算主要是針對這種稀遇過程。特大暴雨不是經常發生的,因此在汛期暴雨預報業
    2  氣象資料快速處理程序短訓班
    1978(3):8-8.
    [摘要](1289) [HTML](0) [PDF 102.41 K](1211)
    摘要:
    為貫徹執行英明領袖華主席提出的抓綱治國的戰略決策,盡快地使我國氣象資料的處理實現現代化,中央氣象局于1977年11月14日至1978年1月16日在上海科技大學舉辦了第一期“氣象資料快速處理程序短訓班”。這期短訓班為我國氣象資料信息化,采用先進技術進行快速處理,扭轉氣象資料在為“兩個服務”中的被動局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3  我國氣候若干極值
    林之光
    1978(3):9-14.
    [摘要](1620) [HTML](0) [PDF 611.73 K](1397)
    摘要:
    最近,地圖出版社正在編輯出版八開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集》(準備公開發行),內容除了分省圖幅以外,還包括全國性氣候、水文、地形、植被、地質、土壤等專業圖幅。其中氣候圖幅是由中央氣象局資料室繪制,并即將由地圖出版社公開出版的《中國氣候圖集(1951—1970)》中選取的。中央氣象局研究所負責撰寫了中國氣候的文字說明,說明中的第三部分是我國若干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的極值。本文就是根據這部分內容加以整理、補充而成的。
    4  判別分析的非參數方法
    施能
    1978(3):15-16.
    [摘要](1646) [HTML](0) [PDF 164.28 K](1332)
    摘要:
    分類問題是氣象預報中的重要問題。判別分析的非參數方法是解決分類預報問題的一種方法。它不需要假定預報因子滿足n維正態分布律;不需求解線性方程組;通常不需要估計預報因子的總體參數(數學期望、均方差等),故稱為判別分析的非參數方法。一、基本算法若有n個預報因子的一組觀測資料,它可以看作為n維空間的一個點,記為x={x_1,x_2,……x_n}。{}表示列向量。這個空間點與n維空間中的另一點Y={y_1,y_2,……y_n}的距離為:
    5  V-T協調式氣壓表
    生技
    1978(3):17-17.
    [摘要](1327) [HTML](0) [PDF 102.20 K](1586)
    摘要:
    遼寧省林業土壤研究所和遼寧省氣象局崔啟武、李子華等設計和試制出了V-T協調式相對氣壓表。它具有結構簡單、制造容易、使用方便等特點。經遼寧省部分氣象哨試用,效果良好。現簡單介紹如下。一、構造(見圖1) 1.U形管及壓差測定部分。U形玻璃管(1)的內徑約1毫米,長900毫米,內盛著色的“液體石蠟”(2)。液體石蠟在常溫下不易揮發,比重小(0.83),無毒。 U形管左右兩端液面的高度差h每相差12.3毫米表示氣壓差(△P)為1毫巴,按此比例可制作成一個活動標尺進行直接觀測和讀數。 2.密閉室的容積調整部份。密閉室(8)包括U形管右端液面以上的空腔和帶有小孔的玻璃泡(φ12×22毫米)。由于液面可動,故密閉室的容積是可調的。
    6  各色塑料薄膜對黃瓜生產的影響
    農春
    1978(3):18-20.
    [摘要](1395) [HTML](0) [PDF 249.14 K](1385)
    摘要:
    哈爾濱郊區無霜期115—120天,一年有半年不能露天生產蔬菜,蔬菜供應淡季很長。1972年開始應用塑料薄膜(下稱農膜)生產黃瓜,使黃瓜上市提前一個半月,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對縮短淡季,活躍市場,改善人民生活有著重要作用。我所于1977年對紅、黃、綠、蘭、黑和無色(普通膜)等不同顏色的農膜進行了對比實驗,初步探索出了色膜對黃瓜生長發育的影響以及其增產的規律,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不同色膜對黃瓜的生長發育有不
    7  嘉蔭縣作物單產與氣候條件的關系
    侯光良 蘇永清
    1978(3):20-22.
    [摘要](1417) [HTML](0) [PDF 214.53 K](1358)
    摘要:
    一、各種作物單產年際變動的特點黑龍江嘉蔭縣位于小興安嶺北坡。10℃以上活動積溫2200℃,年降水量612毫米,年可能蒸發量579毫米,屬于溫帶濕潤氣候類型地區。糧食生產主要分布在海拔90—300米,為以小麥、大豆、谷子、玉米等所構成的一年一熟制。按照試驗資料,它們要求的活動積溫為1800℃(小麥)、2100℃(大豆)、2200℃(谷子)、2250℃(玉米)。
    8  湘中地區中小系統災害性天氣預報科研協作1977年簡況
    1978(3):22-22.
    [摘要](1397) [HTML](0) [PDF 59.98 K](1264)
    摘要:
    湘中地區中小系統災害性天氣予報科研協作堅持一手抓災害性天氣聯防,一手抓中小分析予報科研。5月間成立協作區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處理日常工作和組織會戰,對成災地區進行了現場調查,搜集了六次災害性天氣過程的有關資料;組織了五次中小系統分析觀測。下半年組織了兩次會戰。第一次(7—9月)是以長沙等四個雷達站為基地,對災害性天氣過程進行雷達回波分析會戰;第二次(9—11月)進行
    9  《地面氣象觀測規范》(征求意見稿)審查討論會
    江彥文
    1978(3):23-23.
    [摘要](1403) [HTML](0) [PDF 119.69 K](1350)
    摘要:
    《地面氣象觀測規范》(征求意見稿)(下稱新規范)于1977年7月下發全國各級氣象部門普遍征求意見,并在60個臺站試行了一個月。各級氣象部門對新規范的試行和征求意見的工作都十分重視,分別召開了不同類型的座談會,廣泛收集意見,并進行了綜合整理。在此基礎上,中央氣象局規范改革小組于1977年第四季度先后在四川成都、湖南韶山、山東太安分片召開了新規范審查討論會。與會代表共162人,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半數來自基層氣象臺站。
    10  關于韻律予報方法的兩點意見
    銀樂安
    1978(3):24-24.
    [摘要](1454) [HTML](0) [PDF 82.24 K](1299)
    摘要:
    看了《氣象科技資料》關于“韻律”問題的討論頗受啟發,現根據個人的體會講兩點意見。一、在《關于韻律予報方法的準確率問題》一文中,通過一個實例說明當地“前期出現一個明顯的氣壓槽”對應未來150天有一次降水這個韻律關系的予報準確率,與當地同期降水的氣候概率相當,判定兩者之間實際沒有什么對應關系。我也認為像這樣的韻律指標當然沒有價值。
    11  也談關于韻律予報方法的準確率問題
    李德明 張隱君
    1978(3):25-26.
    [摘要](1342) [HTML](0) [PDF 173.90 K](1327)
    摘要:
    看過《關于韻律予報方法的準確率問題》一文之后,我們覺得文中談到的很多問題都是有道理的。下面我們通過統計數字和舉例,就韻律予報方法談幾點看法。一、從抓球魔術談起有一位魔術師,聲稱他的手有識別紅色的能力。他當眾將一些形狀、大小、重量完全一樣,只有顏色不同的紅、綠球放在一個罐子里。然后搖晃罐子,使球雜亂分布。他閉目伸手從罐中取出一球,果然是一紅球。以后他又閉目連抓10次,其中有9次都抓出了紅球。唯有一次不靈,抓出了個綠球。即使這樣,人
    12  熱帶天氣科研協作成果簡介
    殷顯曦
    1978(3):27-29.
    [摘要](1295) [HTML](0) [PDF 343.59 K](1262)
    摘要:
    第四次熱帶天氣科研協作會議于今年1月9至15日在廣西桂林召開。會議討論和修訂了今后三年的熱帶天氣研究規劃,落實了今年的任務,并提出了“六五”計劃期間的初步設想。會議聽取了1977年華南前汛期暴雨成因及預報實驗預演會戰成果的匯報,并組織了學術交流。
    13  一個數值預報業余學習研究小組
    1978(3):29-29.
    [摘要](1263) [HTML](0) [PDF 113.65 K](1205)
    摘要:
    數值天氣預報是氣象工作現代化的一部分,為了迅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掌握數值天氣預報方法,青海省民和等三個縣氣象站的候業勤等四名氣象工作人員于1977年7月建立了數值預報業余學習研究小組。這個小組于1977年10月26日—11月4日,在西寧進行了第一次數值預報實驗,采用未考慮地形影響的準地轉正壓模式和二層準地轉斜壓模式,進行了兩個冬季寒潮的個例預報,取得了初步成果。通過這
    14  “副高及其與長江下游盛夏旱澇、雨季關系的研究”協作組工作小結
    1978(3):30-31.
    [摘要](1193) [HTML](0) [PDF 209.30 K](1253)
    摘要:
    由中央氣象臺、中國科學院地理所、上海中心氣象臺、江蘇、浙江省氣象臺、南京大學氣象系及中央氣象局研究所等單位參加的“副高及其與長江下游盛夏旱澇、雨季關系的研究”協作組,在杭州舉行了總結會。認真總結了協作的經驗教訓。一年來,在各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協作工作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對副高活動的規律及其與長江下游的旱澇、雨季關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并且在實際預報中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15  云南墾區橡膠樹栽培抗寒防寒科研協作
    1978(3):31-31.
    [摘要](1199) [HTML](0) [PDF 93.87 K](1171)
    摘要:
    云南植膠區是我國植膠北界邊緣地區,低溫冷害成為進一步發展橡膠生產的主要限制因子。生產實踐證明,要在云南墾區建成抗寒速生高產的橡膠園,選種優良品種是關鍵,劃分合理區劃是前提,確立抗寒防寒栽培制度是保證。近些年來,在異常氣候頻發的情況下,橡膠樹抗寒防寒的科研工作就顯得更為突出。遵照農林部的指示,西雙版納氣象臺邀請中國科學院地理所、昆明師范學院等有關單位,磋商科研規劃,進行科研協作。研究規劃的中心是通過對云南墾
    16  500毫巴偏北急流的建立和破壞與強冷空氣活動的關系
    1978(3):32-32.
    [摘要](1461) [HTML](0) [PDF 96.01 K](1299)
    摘要:
    我們認為,偏北急流帶的建立、加強、東移,是強冷空氣能否進入新疆的關鍵。大部分寒潮過程伴有強偏北急流帶。偏北急流帶越強天氣越劇烈,隨著急流南伸,激發南支急流北移,兩支急流在中亞到新疆一帶合并為一條很強的西風急流,在天氣圖上表現出一支波狀急流。這樣一支強急流帶建立后,一般在24—48小時內新疆有一次強冷空氣活動。
    17  德卡43X型雷達接收機的小改革
    1978(3):32-32.
    [摘要](1310) [HTML](0) [PDF 96.01 K](1225)
    摘要:
    德卡43x型雷達經過幾年的使用后,接收機靈敏度有較明顯的下降,且易發生混頻晶體管燒毀的弊病,造成一些原配件特別是混頻晶體管極缺的狀況,影響雷達的正常工作。我們在有關單位協助下,對德卡43x型雷達接收機部分進行了小改革,即將混頻器改為正交場混頻器,混頻晶體管采用國產面結型砷化鎵二極管,其抗燒毀
    18  《衛星圖片在熱帶氣旋分析中的應用》
    1978(3):33-33.
    [摘要](1261) [HTML](0) [PDF 89.30 K](1280)
    摘要:
    本書由世界氣象組織作為第153號技術紀要(世界氣象組織第473號出版物)于1977年出版。全書共84頁,分為6章。第1章為引論;第2章簡單介紹靜止衛星資料的一般特點;第3章敘述對衛星圖片進行整理時所應考慮的一些因子,如太陽角和視角、地理座標網格的精度等;第4章是理論上的和觀測上的一些考慮;第5章詳細給出了對云圖特征、氣旋強度和未來發展等進行分析的方法;第6章討論估計氣旋位置和強度的精度問題。
    19  《火星氣象學》
    楊治國
    1978(3):33-33.
    [摘要](1331) [HTML](0) [PDF 89.30 K](1350)
    摘要:
    火星一直是人類十分關心的太陽系行星。關于火星上有無生命的爭論,如果從斯奇厄波若利(Schiaparelli)發現火星上的所謂“運河網”算起,已經進行了整整一百年。但是,直到近年來由于出現了自動星際站一類的空間實驗站,人類對于火星的認識,才完全擺脫了過去那種神秘的假說階段,而是憑借著自動星際站對火星大氣進行直接的觀測,甚至釋放儀器組在火星上著陸,從而得到了許多極其寶貴的資料。
    20  國際單位制(SI單位)
    1978(3):34-35.
    [摘要](2916) [HTML](0) [PDF 127.80 K](1217)
    摘要:
    自1873年簽訂國際協議,在世界上推廣米制度量衡單位以來,國際度量衡總會(CGPM)定期在巴黎開會,研究改進米制事宜。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度量衡會議決定采用一種新的修訂后的米制單位,以代替CGS(厘米、克、秒)制和MKSA(米、千克、秒、安)制。這種新的修訂單位制稱為國際單位制,或簡稱SI單位。在1971年召開的第十六屆國際度量衡會議上,對SI單位又作了進一步的修訂。 SI單位有9個基本單位(參見附表1),從基本單位導出的單位有40個以上(參見附表2),代表倍數的前綴有14個(參見附表3)。
    21  臺風次聲探測工作總結會
    1978(3):34-34.
    [摘要](1374) [HTML](0) [PDF 127.80 K](1217)
    摘要:
    1977年臺風次聲探測工作總結會議于1978年1月20—26日在福建永安縣召開。參加會議的有16個單位,共27名代表。會議總結了1977年臺風次聲探測試驗研究工作,舉行了試驗結果學術報告和討論,并制定了1978年研究工作計劃。
    22  熱帶數值天氣預報協作工作會議
    1978(3):34-34.
    [摘要](1218) [HTML](0) [PDF 127.80 K](1351)
    摘要:
    1978年1月9至15日在廣西桂林召開了熱帶數值天氣預報協作工作會議。會議交流了自1976年6月開始組織協作以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討論制定了今后的研究計劃。會議認為,在英明領袖華主席的領導下,我國熱帶數值預報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進展,步伐是比較快的。目前,熱帶數值預報模式已初步設計成功,通過個例試算表明有一定的預報能力,可作為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23  1978年1—4月500毫巴環流指數、環流型、環流特征量資料
    1978(3):35-35.
    [摘要](1229) [HTML](0) [PDF 71.12 K](1339)
    摘要:
    大環一 一W亞洲地區環流指數西洋一歐洲流型日數lzlM甲不萬業舟…二些一…一里少-一麗廊膺鷹…側到圳劍i墨剔坐粼97玲弱77從nQ月一J性月任,上今.‘,11︷1091001001008Q11075w80w ,dJ吐﹄匕份口 ,五口目2,口.‘.............. ,且汗咨八j傀O 1工一.二1上,工E一14 13 1311c一9 4 n13ao 11 76…︸..l.eeeseses月嘆5,習的舀九Ot‘行‘J,0. 0. 0.0.3324·14421, 1. 1.1.5974弱470. 0. 0.0.1。311。111。201,1馬1產凈筍 琢吐;個1978年1—4月500毫巴環流指數、環流型、環流特征量資料~~…
    24  1951—1972年大火山爆發期間北半球氣溫的變化
    王長根
    1978(3):36-36.
    [摘要](1794) [HTML](0) [PDF 70.37 K](1371)
    摘要:
    許多科學家指出了火山爆發對氣候產生的影響。漢弗萊斯(1940)和拉姆(1970)研究許多站的溫度記錄,結合對一些輻射計算指出:火山爆發引起地面氣溫降低。布迪科等人研究后指出:火山爆發,溫度有降低趨勢。本文研究近二十年來北半球平均溫度的變化。北半球地面平均氣溫的逐月距平,短期波動用三個月滑動平均進行平滑,發現了幾個明顯的溫度低值。又把1951年以來火山爆發排出量大于0.07立方公里和火山塵埃柱進入對流層的火山爆發個例挑出來列在表1。配合每次火山爆發,就能發現6個月或更長時間的溫度負距平。每次火山爆發以后半年到一年就出現氣溫的最低值,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