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6):21-24.
摘要:
應用氣象學及其研究長久以來是以下列所建立的信念為前提的,即重要的天氣變化總是有事先出現的為人所熟悉的氣象征兆可循,隨著觀測次數和測站密度的增加以及計算能力的增長,天氣預報的準確率也會得到提高。但近年來觀測、計算能力雖已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天氣預報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改進;與之同時,對于氣壓場的預報,動力學的數值預報方法也不見得比統計方法好。矛盾的關鍵可能歸咎于湍流的問題。過去由于氣象工作者是用簡單的統計形式來表示湍流,以致它的作用弄不清楚。但根據最近流體動力學的研究證實,湍流實際上是強的間歇性發作而且是各向異性,它往往在極短的時間內(占整個時間的5—10%)便能完成大部分大氣的混合和輸送過程,以致無論在動力或統計模式中都無法適當地處理它們。假如這種起決定性作用的又是不可預報的湍流爆發是各種時、空尺度的大氣變化的最重要的因子,而且也有些事實證實是如此,那么,企圖通過使用細致復雜的統計程序來達到提高天氣預報水平的目的就是徒勞的了。如果上述的設想屬實,那么通過參數化方法和使用更詳細的數值模式來改進預報就沒有用,而是應該集中于研究湍流爆發的特征和分布,特別是應設置觀測系統以便能盡早揭發出湍流爆發的各個發展階段,只有這樣,預報才可能得到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