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第7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在毛主席哲學思想指引下努力開展單站天氣預報基本圖表資料與基本預報工具的改革
    1975(7):6-8.
    [摘要](1158) [HTML](0) [PDF 322.08 K](1354)
    摘要:
    我局在批林批孔運動的推動下,以毛主席的哲學思想為指針,發揮黨支部的核心作用,放手發動群眾,人人動手,廣開思路,建立了基本資料和基本預報圖表,并對原有預報工具進行總結和改進,學習并研究新的預報方法,從而使我局1974年總預報準確率、轉折性天氣預報準確率、災害性天氣預報準確率均較以往有較大的提高,為革命不斷取得“管天”的自由。
    2  青藏高原氣壓低值系統科研會戰初獲成果
    青藏高原北部氣壓低值系統科研協作小組
    1975(7):10-10.
    [摘要](1451) [HTML](0) [PDF 103.72 K](1293)
    摘要:
    在毛主席關于理論問題的重要指示指引下,在批林批孔運動推動下,西北地區陜、甘、寧、青四省(區)氣象局和蘭州大學氣象專業等單位共同協作,今年2—4月間在蘭州中心氣象臺進行青藏高原氣壓低值系統科研會戰初獲成果。這次會戰初步完成兩個例子的天氣條件分析,對盛夏高原北部氣壓低值系統的發生發展規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根據對個例的初步分析,低渦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正壓(暖性)低渦,它
    3  西北太平洋地區1974年臺風總結
    1975(7):11-21.
    [摘要](1677) [HTML](0) [PDF 953.76 K](1467)
    摘要:
    本文是1974年度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地區的臺風總結。對1974年西北太平洋地區臺風的主要特點進行初步分析。全文共分三部分:一、臺風的發生發展,二、臺風路徑,三、影響我國的幾次主要臺風降雨。一、臺風的發生發展出現概況 1974年西北太平洋地區(指105—180°E,赤道到55°N地區)共生成37個臺風,與歷年相比,超過平均數8個,是顯著偏多的一年。其中中央氣象臺編號29個。37個臺風中有29個發生在菲律賓以東洋面,8
    4  《數值預報工作介紹》等
    1975(7):21-21.
    [摘要](1195) [HTML](0) [PDF 72.65 K](1168)
    摘要:
    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所二室前不久印發了《數值預報工作介紹》及《數值預報中使用多時刻觀測資料的問題》兩集(油印本)。前者主要介紹客觀分析和資料的處理、自動輸入和分析預報圖的自動輸出,一個有限區域數值預報的五層初始方程模式以及在數值預報中所引進的一些新方法,如二維數、位相空間及有限元法在天氣預報中的應用。同時還介紹了水平邊界條件的幾種給法和戰時的分析和預報。后者介紹
    5  《青藏高原氣象》
    1975(7):21-21.
    [摘要](1294) [HTML](0) [PDF 72.65 K](1247)
    摘要:
    青藏高原氣象科研協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四川省氣象局科研所)1974年12月編印的《青藏高原氣象》譯文選,已分上、下兩冊編印分發。主要內容介紹國外有關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的天氣、氣候與模擬試驗等方面的近期論述。共選外文資料13篇,內有《西藏高原在季風中的作用》、《亞洲季風區內大氣環流特
    6  近期國內關于寒潮、大風天氣預報方面的研究
    牟惟豐
    1975(7):22-23.
    [摘要](1312) [HTML](0) [PDF 211.56 K](1337)
    摘要:
    自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運動以來,氣象科研工作有了很大發展,寒潮、大風方面也大有成績。全國廣大臺站對群眾經驗和諺語進行了大量、廣泛地調查驗證使用,數理統計方法也得到普遍開展,各氣象臺站都建立了一些客觀定量的天氣預報工具,初步解決了天氣預報客觀化的問題。這對于廣大臺站預報服務工作的開展會有很大作用。寒潮、大風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來較其它方面(如暴雨、冰雹、臺風等)相對要少些,這主要是由于對這方面的總結研究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十余年中已做了大量工作,已有一定的經驗基礎,在天氣預報服務工作中也絕大部分可以掌握。而暴雨、冰雹等方面則過去的研究相對地顯得少些,“兩個服
    7  云物理學研究中當前存在的重要問題
    盧志強
    1975(7):24-25.
    [摘要](1148) [HTML](0) [PDF 199.16 K](1338)
    摘要:
    美國氣象學會第二云物理評述小組認為,在云物理的重要科學問題中,大多數都是與降水形成及對降水和霧的控制有關的。從此出發,重點就必需放在施加很小影響即能得出很不同的后果的過程的初期階段上,實測的成熟狀態往往具有多變性就足以證明這一點。同樣,減輕嚴重天氣的破壞作用也依靠于所施加的初始影響的增長程度。有關云的各個研究領域必須互相聯系而不能截然分開。收集和使用觀測資料都應有計劃的進行。并應依據手頭上的有關資料考慮所觀測現象的可能發展情況以及那一些方面需要進一步了解。當發現有需要解析的特征時,可以應用實驗室試驗來弄清問題。外場觀測試驗、模式以及實驗室試驗就應當如此相互配合。云物理的目標是求出一個可以進行推算的模式,以便在數小時前簡捷地預報出一個特定的氣塊的移動、凝結、形成雨、雪及產生閃電、冰雹等現象的狀況,預報的準確程度應與我們的測量能力相當。
    8  用特殊性能氣象雷達對雹云的研究
    1975(7):26-29.
    [摘要](1152) [HTML](0) [PDF 411.59 K](1419)
    摘要:
    大氣中由于強烈對流過程而發生的劇烈天氣(諸如雷暴、冰雹、龍卷、大風、暴雨和臺風等)直接對國民經濟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自然更加引起人們的重視,所以對劇烈天氣的研究是大氣物理科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在上述的幾種天氣現象中,由于冰雹更經常地發生,而且從其天氣尺度、生命期和活動范圍說來,更容易被現代的探測設備所跟蹤,因此有可能在不很長遠的時期內,對其作更多的了解。雷暴也是普遍而頻繁的劇烈對流天氣現象,最強烈的雷暴往往與冰雹或大風聯系在一起,因此對雷暴的研究也是很廣泛的。與雷暴研究的同時,各國對冰雹的研究均相當重視。通過對冰雹的研究,一方面可以發展防雹技術,減少冰雹災害,另方面可以增進對強烈對流風暴的了解,為進一步研究其
    9  利用單站探空記錄預報冰雹
    1975(7):30-30.
    [摘要](1487) [HTML](0) [PDF 90.38 K](1222)
    摘要:
    冰雹是強對流天氣的產物。從形成冰雹的天氣來看,探空記錄是處于潮濕不穩定狀態。我們利用單站07時探空記錄制作天津地區冰雹短期預報,取得了某些成效?,F將具體指標介紹如下,僅供參考。 1.大氣穩定度主要條件是850毫巴與500毫巴(即1500米與5500米)溫度差為29℃以上,其次是溫度對數壓力圖上不穩定量大于1000焦耳/千克,即可滿足產生冰雹的穩定條件。輔助指標為地面平均溫度達30℃。 2.濕度 850毫巴溫度減露點小于10℃,或者相對濕度大于50%,就可滿足產生冰雹的水汽條件。另外,高空-10℃層的濕度條件也很重要,因為0℃層與一20℃層之間冰水混合區是形成雹的區域,如果這一
    10  《內蒙古自治區及其東、西部毗鄰地區氣候與農牧業的關系》
    1975(7):30-30.
    [摘要](1245) [HTML](0) [PDF 90.38 K](1119)
    摘要:
    中國科學院內蒙寧夏綜合考察隊氣候組與其它學科組配合,于1961—1964年對內蒙及寧夏地區氣候與農牧業氣候進行了全面野外實地考察,總結了各盟的“氣候與農業氣候”等專題報告。本書是在1965年進行全面總結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后又于1972—1973年作了補充與修改。書內分氣候、農業氣候和畜牧業氣候三篇,第一篇重點闡明本區氣候的主要特點及其形成和變化規律,
    11  臺灣省山區的降水
    1975(7):31-31.
    [摘要](1975) [HTML](0) [PDF 85.26 K](1363)
    摘要:
    地形對降水分布有顯著影響,根據降水隨高度變化的特性,臺灣省的降水通常有下列幾種類型: 1.季風降水:冬季臺灣地區受高壓影響,有二支來自于西伯利亞的東北季風氣流。經由日本南部暖海面的這支氣流要比直接穿過臺灣海峽的一支氣流更濕些。當季風吹向北部的大屯山和雪山時,山地迎風面的濕空氣被抬升并達到飽和。最大降水出現在該島北部地區。因受潮濕空氣層的厚度的限制,山地的背風面成為少雨區、愈向南,降水愈少。夏季,臺灣省處于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控制之下,這些季風均在赤道附近越過太平洋,并在臺灣
    12  尼泊爾季風后期的暴雨
    李清月
    1975(7):32-34.
    [摘要](1279) [HTML](0) [PDF 294.89 K](1283)
    摘要:
    在夏季季風影響下,尼泊爾6—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80%(見表1),所以從農業角度來看,季風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夏季季風雨的強度和季風開始日期對于這個國家的經濟狀況來說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該時期是種植水稻的主要季節。而季風開始日期的預報是氣象部門重要而又棘手的問題之一。
    13  日本防雹火箭
    章育仲
    1975(7):35-36.
    [摘要](1246) [HTML](0) [PDF 136.31 K](1264)
    摘要:
    到1972年底日本國家防災研究中心已經用防雹火箭進行了5年的防雹研究工作?;鸺脑O計高度是6000—7000米。這個高度是考慮了實驗地區上空在冰雹季節的大氣平均熱力結構。在日本由于作業區人口稠密,因此還要求火箭體積小、輕便、操作安全。一、火前的結構防雹火箭的第一個模型是在1967—1968年間,由三菱重工業公司和日本火器公司研制的。這種火箭被命名為NR CDP-1型防雹火箭(NRCDP是國家防災中心的縮寫)。其結構如圖1所示。
    14  蘇修的科技情報工作與科研規劃
    1975(7):37-37.
    [摘要](1229) [HTML](0) [PDF 88.57 K](1244)
    摘要:
    “國際科學技術情報中心”是蘇修利用“經互會”建立的“超國家機構”中的一個。在蘇修獨自操縱下“國際科學技術情報中心”完全變成蘇修控制這些國家科技情報工作的工具。在蘇修鼓吹的“國際分工”的幌子下,東歐和蒙古等國的科技情報工作得不到發展,一切都得依賴蘇修。蘇修并利用其霸權地位,通過這個科技情報中心來支配這些國家的科技工作與情報工作,沿著蘇修的軌道行事,以適應蘇修的需要。
    15  蘇聯外高加索水文氣象研究所的防雹工作
    1975(7):37-38.
    [摘要](1104) [HTML](0) [PDF 119.67 K](1270)
    摘要:
    在1956—1962年完成的一系列研究外高加索雷暴雹現象工作的基礎上,外高加索水文氣象科學研究所于1963—1965年擬定并核準該所對雹過程施行積極影響的方案。此方法同時采用吸水性的和結晶狀的試劑。用防雹炮彈將直徑約為5—10微米的氯化鈉(NaCl)粒子作為吸水性試劑,射入成熟的雹云的云底附近和中部,即雷達反射較強的暖部;將碘化銀(AgI)作為結晶性試劑引入成熟的雹云的過冷部份,雷達對此部份反射最強。上述這種防雹方法,和所采用的其它方法的區別,主要在于此方法不是增加雹胚的初始濃度,而是改變它們的生長條件。引入吸水性粒子,顯著促進
    16  日本海洋氣象自動觀測固定浮標站
    1975(7):38-40.
    [摘要](2462) [HTML](0) [PDF 258.44 K](1316)
    摘要:
    日本氣象廳于1970年在日本海(39°N,133°30′E)建立了第一個海洋氣象浮標站,即氣象廳一號(JMA—01),緊接著于1971年在氣象廳一號東北方向約150公里的地方(39°50′N,134°40′E)建立了氣象廳二號(JMA—02)。氣象廳一號是從1968年初開始由松下通信工業公司研制的。從1972年起,對二號浮標站的船體進行了所謂的大型化改造,制成了氣象廳三號(JMA—03)大型浮標站,于1973年定位在四國南約500公里的太平洋上(29°59′N,135°30′E)。建立這類大型海洋氣象自動觀測浮標,也做為世界天氣監視網(WWW)的觀測計劃之一,按此計劃日本共建四個,即除JMA—03外,還包括1974年8月定位在東海(30°20′N 125°10′E)的
    17  蘇聯關于地球水量平衡的研究
    1975(7):40-40.
    [摘要](1140) [HTML](0) [PDF 99.96 K](1188)
    摘要:
    據塔斯社列寧格勒1975年2月19日電,蘇聯水文氣象出版社出版了一部《世界水量平衡與地球的水源》學術著作,其中附有世界水量平衡圖和獲自世界一百多個國家的資料,總結了蘇聯科學家根據“國際水文十年”(1964—1974年)計劃所進行的活動。據蘇聯科學家計算,每年以雨、雪、霜、雹等形式降到地球上的總水量為55萬立方公里,比迄今計算的數字多40%,為地球上每年的水源“補充”了相當于45個地中海容量的淡水。他們對地球上各種水進行了詳細調查,估計地球上總貯水量為13.86億立方公里,其中96%以上集
    18  平板相控陣無線機載氣象雷達
    馬培民
    1975(7):40-40.
    [摘要](1456) [HTML](0) [PDF 11.71 K](1315)
    摘要:
    美國RCA公司新近生產的AVQ-56型機載氣象雷達采用了機械掃描平板相控陣無線,借以降低旁瓣,提高效益和增益。這種8瓩的X波段雷達重量約17公斤,計劃用于雙活塞式發動機或雙渦輪螺
    19  學術交流
    1975(7):41-42.
    [摘要](1118) [HTML](0) [PDF 191.40 K](1372)
    摘要:
    《天氣數值預報中使用過去資料的問題》,原載《中國科學》1974年11月第6期,蘭州大學氣象專業丑紀范所作。文內提到從微分方程只是近似的描述了大氣中的物理過程的觀點出發,提出了在數值天氣預報中使用歷史資料來考慮場演變的時間連續性問題。通過將微分方程定解問題變為等價的泛函極值問題——變分問題的途徑,推廣了微分方程的解的概念,引進了新型“廣義解”,其本質在于在一個擴大了的較原來微分方程所考慮的函數類要廣泛的函數類中來尋找解答,從而使方程的解考慮了歷史資料。作者利用希爾伯特空間的理論,
    20  國外專題擇要
    1975(7):43-43.
    [摘要](1231) [HTML](0) [PDF 108.32 K](1316)
    摘要:
    (譯編7503)《太陽周期和氣候》(Солне-чныециклыиклиматы),蘇聯莫斯科大學教授С.П.赫洛莫夫(Хромов)1973年在《氣象與水文》第9期上所發表的一篇爭論性論文,現提供參考、分析與評論。文內要點有: 1.太陽活動應看做是太陽內部一定變化的反映,是一個天體物理學因子。它對地磁層和電離層以及部分天氣過程有一定影響,但若把太陽地球物理學看成是氣候研究的中心和最重要的問題,把整個宏觀天氣和水文氣象過程看作幾乎嚴格地平行于太陽活動的世紀變化過程。把天體物理學看作是現代氣候變化的起始原因,并且是整個地球氣候變化和振動的最主要的原因,當然,這是毫無根據
    21  業務技術會議
    1975(7):44-50.
    [摘要](1092) [HTML](0) [PDF 688.38 K](1384)
    摘要:
    1975年華東地區汛期降水預報討論和技術經驗交流會于4月4—11日在浙江義烏縣召開。會議在總結、檢查了1974年汛期降水預報的基礎上,討論了1975年汛期降水趨勢,交流了汛期長期天氣預報經驗。這次會議交流的技術材料共91份,比去年(39份)顯著增加,涉及的范圍也相當廣泛,有群眾經驗的驗證;海一氣交換的研究;環流特征的分析;副高活動的統計;時—空問題的討論;資料處理的介紹等,這充分說明批林批孔運動推動了我國各項事業,包括長期天氣預報的迅速發展。特別是通過認真學習毛主席關于理論問題的重要指示,廣大氣象人員提高了路線斗爭覺悟,明確了氣象工作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激發了為革命鉆研業務的積極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