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第3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國內動態
    1975(3).
    [摘要](1194) [HTML](0) [PDF 115.01 K](1183)
    摘要:
    吉林省氣象局總結1974年科研項目進展情況并提出1975年科研計劃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在批林批孔運動的推動下,吉林省一年來的氣象科研工作,由于貫徹了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專業人員與群眾相結合的指導思想,在有關部門的大力協助下開展了人工降雨、防雹、天氣預報及農業氣象的科學試驗研究,并編寫了一些普及讀物,在生產服務中,取得了一定成績。
    2  日本關于中尺度擾動和中間尺度擾動的說明
    1975(3):3-3.
    [摘要](1215) [HTML](0) [PDF 99.13 K](1228)
    摘要:
    在大氣中存在著各種尺度的擾動,對于大尺度的擾動(如西風波動等)和小尺度的擾動(如積云等),一般都無異議。但是,介于這兩個尺度之間的擾動(如颮線、雷暴、鋒面上的擾動、小低壓、熱帶云團等)‘在目前的一些氣象文獻中,對其稱呼卻不一,如中尺度、中間尺度和過渡尺度等,容易使讀者在概念上發生混亂。
    3  我國第一臺全晶體管無線遙測自動氣象站
    1975(3):4-7.
    [摘要](1253) [HTML](0) [PDF 277.86 K](1382)
    摘要:
    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運動推動下,江蘇省無線電科學研究所研制成功了全晶體管無線遙測自動氣象站。用它可以測量氣壓、氣溫、相對濕度、二分鐘平均風向風速、瞬時最大風速、累計液體降水量、發報時有無降水現象等氣象要素,并將測得的各氣象要素的數據編成莫爾斯電碼,經發射機自動發送出去。
    4  阿爾巴尼亞水文氣象學家訪問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1975(3):7-7.
    [摘要](1198) [HTML](0) [PDF 103.98 K](1297)
    摘要:
    阿爾巴尼亞水文氣象學家巴爾蒂贊·彼得洛薩吉于1974年12月24日到1975年1月4日在我國考察訪問期間,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進行短期的考察。大氣所革委會副主任董長歧同志及各研究室負責人會見了外賓,并向外賓介紹了大氣所的概況,贈送了該所研制的高分辨率衛星云圖接收設備的圖片及所接收到的云圖樣張。外賓還參觀了大氣環流模擬實驗室、防雹小火箭及閃電計數器等項目。外賓并以約一周的時間對概率統計天氣預報方法、溫度一對數壓力圖預報局地冰雹及數值天氣預報方法作了詳細認真的了解。
    5  “三軸”降水預報法的初步探討
    1975(3):8-10.
    [摘要](1232) [HTML](0) [PDF 211.30 K](1262)
    摘要:
    “三軸”預報法是以溫度場、濕度場為依據分型預報的。三軸即700毫巴高空圖上規定型區內溫度最小值軸線、24小時變溫最小值軸線、露點最大值軸線;根據軸線的位置、互相配合、強度和流場、高度場等多個因子,綜合作出雨季(5—10月份)大于20毫米降水的短期預報。運用此方法,對1970—1972年資料進行了普查、整理,經1973年驗證,共184個個例,機率160/184=85%,其中大雨的機率7/9=78%。1974年5、6、7月驗證,機率80/92=87%,其中大雨4/5=80%。
    6  “真值圖”法天氣預報——0—1型多因子綜合統計預報方法
    1975(3):11-14.
    [摘要](1337) [HTML](0) [PDF 314.86 K](1277)
    摘要:
    真值圖是表達邏輯代數運算的一種直觀圖形,常用于電子開關線路設計中。在作氣象定性預報的0—1型多因子綜合預報中,引用了真值圖,效果較好。一、綜合預報真值圖的制作方法0—1型多因子綜合預報,通常用“1”和“0”分別表示預報對象或預報因子的“出現”和“不出現”。當用兩個預報因子作綜合預報時,因子的不同組合狀態可以有2×2=2~2種;n 個因子的不同組合狀態將有2~n 種。進行綜合預報的關鍵,就在于正確地區別 n 個因子的各種組合狀態,以及表達各不同組合狀態與預報對象狀態的對應關系。真值圖是一種能夠區分因子的不同組合狀態的有規律的圖形,所以能用于作綜合預報。真值圖的畫法有很多種,這里介紹一種比較簡便的方法。
    7  新通信裝備機務人員的培訓
    1975(3):14-14.
    [摘要](1295) [HTML](0) [PDF 90.73 K](1244)
    摘要:
    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運動的推動下,我國氣象通信裝備有了很大改進,建立了無線電傳和氣象傳真廣播。各省和一些地區氣象臺也逐步配備了電傳和傳真接收設備。為了解決通信機務人員的培訓問題,除成都氣象學校加強培訓工作外,各省也都根據條件采取各種措施,加強培訓工作。新疆自治區和河北、陜西、甘肅等省氣象局,分別舉辦了以電傳或單邊帶收訊機或油機為主要內容的機務訓練班;有的省采取短期輪訓和工作中培養的辦法,分批組織報務員學習機務技術,為采用新裝
    8  簡易防霜彈
    1975(3):14-14.
    [摘要](1144) [HTML](0) [PDF 90.73 K](1249)
    摘要:
    霜凍的預防措施很多。目前廣泛應用的是柴草熏煙。但這種方法成本高,不方便,缺柴的地方更為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陜西省榆林地區試制成功一種防霜彈。其優點是煙量濃厚,成本低廉(每個約0.30元),制作簡單,使用方便。其配方是:瀝青20%,廢柴油5%,鋸末42%,
    9  氯化鋰濕度元件
    安務正
    1975(3):15-18.
    [摘要](1336) [HTML](0) [PDF 316.59 K](1373)
    摘要:
    氯化鋰濕度元件從三十年代出現后,很快就在氣象部門得到應用,最早使用的是美國的電子探空儀,后來隨著地面觀測自動化的發展,又逐漸地應用在自動氣象站上。據1971年世界氣象組織“儀器和觀測方法委員會”統計,約有一半以上國家的自動氣象站(包括有線遙測和無線遙測)都使用氯化鋰元件測量濕度,其中日本氣象廳1974年內已批準使用有該元件的地面自動氣象觀測裝置(一種自動綜合有線遙測裝置)152套,配置于全日本各氣象臺站。
    10  《氣象的遙測》
    1975(3):18-18.
    [摘要](1489) [HTML](0) [PDF 91.35 K](1275)
    摘要:
    日本東京于1974年10月出版發行了一部《遙測》(REMOTE SENSING)技術的書。書中除序言、詞匯及索引外,共有17部分。第11部分為《氣象的遙測》,主要介紹通過衛星或飛機所獲得的遙測資料應用于氣象學上的問題和實例,并對日本獲取衛星觀測資料的現狀和日本同步氣象衛星的概要做了介紹。特別詳細地解說了有關紅外輻射儀如何處理地表溫度值的測定問題。
    11  激光多普勒風速儀
    安務正
    1975(3):19-20.
    [摘要](2330) [HTML](0) [PDF 862.26 K](1719)
    摘要:
    一、概述激光多普勒風速儀(以下簡稱激光風速儀)于1964年試制出第一臺樣機后,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到七十年代逐步予以完善。據了解美、英、法、日、丹麥等國均已有產品。我國于1972年開始研制,目前約有十多個單位從事該項工作。國內外都在大力加強激光風速儀的研制,主要是因為它有以下幾個優點:1.在測量過程中,儀器本身不進入流場,因此與傳統的測量方法不同,它不會擾亂流場。
    12  巴基斯坦的氣象機構與業務工作
    1975(3):20-20.
    [摘要](1479) [HTML](0) [PDF 88.52 K](1318)
    摘要:
    巴基斯坦氣象局屬于國防部領導,軍民兩用,統一領導地方、民航和軍隊氣象部門的業務工作。除氣象工作外,還負責水文和地球物理工作。水文中心在拉合爾市。由于印度河上游處于印度境內,印度經常在資料提供上不協作,給巴水文預報工作造成很多困難。巴現在用統計方法作水文預報。地球物理部分,目前主要進行地震觀測。其研究中心設在奎塔(亦譯作基達)。
    13  光電數字風速表
    1975(3):23-23.
    [摘要](1266) [HTML](0) [PDF 235.27 K](1231)
    摘要:
    在批林批孔運動的推動下,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氣候研究窒、江蘇師范學院物理系、蘇州半導體器件一廠和蘇州地區氣象臺組成的三結合協作小組,遵照偉大領袖毛主席關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教導,發揮集體智慧,第一次將數字集成電路應用于氣象儀器上,研制成功了“JGS—1
    14  天氣預報自動答詢機
    1975(3):24-24.
    [摘要](1300) [HTML](0) [PDF 0.00 Byte](280)
    摘要:
    隨著革命和生產的不斷發展,氣象臺站的天氣預報答詢業務日益繁忙,為了提高和節省人力,江蘇省蘇州地區氣象臺在遼寧省氣象局試制的“晶體管天氣預報答詢機”的基礎上,設計試制成功了“天氣預報自動答詢機”?!疤鞖忸A報自動答詢機”系一臺裝有自動控制裝置的錄放音設備,能接入自動電話或共電式電話線路,自動回答用戶對天氣預報的詢問(見附圖)。它具有一機多用、結構緊湊、工作可靠、操作簡便、耗電量小、造價低廉等特點,適合于地區氣象臺和服務工作較繁忙的氣象站使用?,F將其性能、結構及工作原理,簡介如下:
    15  55型電傳機調速的改進
    李建德
    1975(3):25-25.
    [摘要](1328) [HTML](0) [PDF 0.00 Byte](291)
    摘要:
    我國現在生產的55型電傳機都是采用電阻限流與調速器配合達到自動調速的。同時,電傳機一般都是用220伏/50赫的交流市電作為電源(用直流作電源的極少)。在這種情況下,采用電阻限流這種調速方式存在著一些缺點:1.電阻是一種熱耗散元件,在工作中,特別是在大電流工作時,電阻本身要消耗不少無功功率。2.調速電阻(5287001)發熱,至使電傳機發熱,在夏天連續工作時尤為突出,使筆頭容易脫焊,調速電阻也易燒壞,造成機障。甚至一些木殼55型電傳機有時還會將毛墊和機座燒壞。
    16  夏季亞洲100毫巴大陸高壓的研究取得較大進展
    1975(3):26-26.
    [摘要](1340) [HTML](0) [PDF 331.42 K](1273)
    摘要:
    亞洲南部100毫巴高壓(簡稱南亞高壓)是北半球夏季對流層上部大尺度環流中一個最強大、最穩定的暖性高壓。早在50年代國內就有人討論西藏高原對大氣環流的影響,指出西藏高原在夏季是個熱源。1964年又有人指出大陸高壓的變化與西太平洋高壓進退關系密切。最近,中國科學院大氣所通過模擬實驗指出青藏高原加熱的增強影響我國雨帶的北移;四川省成都氣象臺研究了青藏高壓活動與四川異常天氣的關系。從1973年青藏高原氣象科研協作經驗交流會第2次例會以來,不少單位相繼開
    17  夏季青藏高原大氣的結構和平均流場的維持
    1975(3):26-27.
    [摘要](1462) [HTML](0) [PDF 331.42 K](1309)
    摘要:
    我國關于青藏高原對大氣環流影響的研究,過去大多限于較大范圍的動力作用和冬季情況。近年來對于夏季情況和高原熱力作用的影響的研究也逐漸多了起來。夏季高原的近地面是個低壓環流,對流層上部和平流層下部是個大高壓,整個對流層是個高溫區。夏季青藏高原上的環流另一特點是對流活動廣泛而強度也比較大。近年來國外的氣象工作者從衛星云圖上發現在高原腹地夏季對流云占總云量的80%以上,每10萬平方公里內有20—50個發展很好的積雨云,這是一個很可觀的密度。
    18  青藏高原地區數值預報工作開展的意見
    1975(3):27-28.
    [摘要](1298) [HTML](0) [PDF 223.31 K](1196)
    摘要:
    青藏高原對于我國天氣預報有著很大的影響,這個問題的研究和解決,對于建立適合我國自己特點的數值預報,具有很大的意義。我國數值預報工作開展不久就開始考慮地形影響,作了不少工作,但受計算條件的限制,多數工作屬于定性方面,缺乏定量計算,迄今還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考慮青藏高原的數值預報方法。在數值預報中把青藏高原對天氣現象和天氣系統各方面的影響恰如其份地考慮進去,首先應對各種天氣現象和天氣過程作十分充分的分析,然后再在預報中應用,因此,數值分析和數值實驗是數值
    19  青藏高原熱狀況與我國旱澇的長期預報
    1975(3):28-28.
    [摘要](1134) [HTML](0) [PDF 115.01 K](1196)
    摘要:
    在1974年昆明召開的青藏高原氣象科研協作、經驗交流會第3屆例會上,關于青藏高原熱狀況對我國東部地區大范圍早澇影響的問題受到與會者的重視。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水文處預報科在會上提出一篇報告“青藏高原熱狀況與長江流域汛期降雨關系的初步分析”,初步總結了他們近年來應用高原地區大氣熱狀況變化制作長江流域汛期中、長期預報的經驗,并得出如下幾點認識:
    20  日本地面基本氣象要素觀測的自動化與聯機化
    鳴宇
    1975(3):29-30.
    [摘要](1197) [HTML](0) [PDF 182.26 K](1271)
    摘要:
    日本有關部門在1974年上半年研制成“地區氣象觀測資料傳輸系統”以后,從11月份起,此傳輸系統已納入地面觀測業務。作為該系統的終端設備之一,負責提供資料的各自動氣象站(可測定4項基本氣象要素),已于11月1日起正式開始作雨量觀測,其它3項要素將陸續試用和投入業務使用?!暗貐^氣象觀測資料傳輸系統”是一個聯機系統。日本氣象廳在十年前開始研究設計,1972年正式委托日本電話電報公司進行研制。這套聯機系統的建成,前后共用了3年時間,投資共達八億三百萬日元。
    21  全國氣象通信干線電傳座談會
    阮祖俊
    1975(3):30-30.
    [摘要](1135) [HTML](0) [PDF 351.93 K](1232)
    摘要:
    為交流在批林批孔運動推動下搞好氣象通信工作的經驗,研究通信業務組織管理工作和健全規章制度,進一步提高氣象電傳、廣播的服務質量,全國氣象干線電傳會議于1974年10月在山西省昔陽縣召開。會議期間代表們參觀了大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路線教育。在大寨精神鼓舞下,代表們一致表示要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以批林批孔為動力,
    22  天津市汛期天氣預報服務工作經驗交流會
    1975(3):30-31.
    [摘要](1179) [HTML](0) [PDF 351.93 K](1323)
    摘要:
    天津市氣象局在去年11月23日召開了1974年汛期工作經驗交流會。參加會議的有各縣區、各專業氣象站的代表,還邀請了有觀天經驗的老農和鹽工,
    23  高層建筑風壓、風振實測研究工作總結和協調會議
    1975(3):31-31.
    [摘要](1205) [HTML](0) [PDF 0.00 Byte](264)
    摘要:
    我國高層建筑風壓、風振工作,已于1973年開始了實測研究,首先在廣州賓館(27層)上進行實測。1974年12月1—10日在廣東省佛山市召開了“高層建筑風壓,風振實測研究工作總結和協調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國家建委建研院,中央氣象局研究所,南京大學氣象系,湖北建工學院,廣東省科技局、氣象局、建工局、測試所、701所、建筑設計院、建筑科研所,國家地震局廣州地震大隊及廣州賓館等單位。
    24  福建省春播、春插長期預報討論會
    1975(3):31-31.
    [摘要](1100) [HTML](0) [PDF 0.00 Byte](285)
    摘要:
    為了進一步加強氣象為農業生產服務,1975年全省春播、春插長期天氣預報討論會,于1974年12 月14—16日在福州召開。參加這次討論會的有省臺、各地(市)氣象臺、少數縣氣象站和公社氣象哨及老農的代表,福建師范大學和廈門大學有關專業的代表也參加了會議。
    25  安徽省縣站預報服務和人工降雨經驗交流會
    1975(3):31-31.
    [摘要](1139) [HTML](0) [PDF 0.00 Byte](274)
    摘要:
    安徽省氣象局子1974年12月15—23日在蒙城縣召開了全省縣站預報服務和人工降雨經驗交流會。參加會議的有地區局(臺)的負責同志和各站、哨的代表共126名。會議座談交流了近兩年來天氣預報如何圍繞黨的中心任務作好“兩個服務”,特別是在“農業學大寨”的群眾運動中的服務經驗,同時又介紹了人工降雨試驗的情況,并提出了1975年的任務。
    26  陜西省防雹、人工降雨(雪)會議
    1975(3):31-31.
    [摘要](1095) [HTML](0) [PDF 107.30 K](1283)
    摘要:
    陜西省氣象局受陜西省農辦委托,于1974年12月17日到23日在隴縣召開了全省防雹、人工降水會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高原太氣物理研究所、甘肅、青海、寧夏、河南等省、自治區氣象局應邀參加了會議,中央氣象局有關單位也派有代表,出席共有170多人。會議以黨的基本路線為綱,以批林批孔為動力,交流了防雹和人工降水以及冰雹預報的經驗,并討論了1975年的防雹、人工降水工作安排。會議期間,舉辦了“陜西省防雹、
    27  世界氣象組織簡介
    外情
    1975(3):31-32.
    [摘要](1664) [HTML](0) [PDF 0.00 Byte](273)
    摘要:
    世界氣象組織是聯合國13個專門機構之一,成立于1951年3月。在聯合國恢復我合法席位后,該組織于1972年2月24日通過驅蔣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為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目前該組織共有139個會員(其中127個國家會員,12個地區會員)。總部設在日內瓦?,F將世界氣象組織有關情況簡介如下。
    28  河北省農業氣象工作座談會
    史英賢
    1975(3):32-32.
    [摘要](1156) [HTML](0) [PDF 104.11 K](1193)
    摘要:
    河北省氣象局于1974年12月24—27日在邢臺市召開了農業氣象工作座談會。參加會議的有各地區局(臺)的領導同志,部分站、哨、組的代表共72人。華北農大、河北農大、河北師大的代表應邀出席了會議,中央氣象局有關單位也派人參加了會議。河北省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單位——成安縣何橫城大隊的代表應邀出席了會議,并做了“走大寨道路,搞科學種田,奪糧棉高產”的報告。
    29  遙測雨量計座談會
    1975(3):32-32.
    [摘要](1218) [HTML](0) [PDF 104.11 K](1195)
    摘要:
    1974年12月25—27日,在上海氣象儀器廠召開了遙測雨量計座談會。出席會議的有湖南、陜西、浙江、廣東、北京、上海、四川、黑龍江、江蘇、
    30  廣東省天氣預報技術改革經驗交流會
    1975(3):32-32.
    [摘要](1786) [HTML](0) [PDF 104.11 K](1193)
    摘要:
    廣東省氣象局于1974年12月27日至1975年1月5日在廣州市召開了全省天氣預報技術改革經驗交流會。參加會議的有各地區氣象局負責同志、預報業務人員、部分縣站的負責人和氣象員代表近百人。中央氣象局也派人參加了會議。
    31  氣象專業飛機上的撒播裝置
    1975(3):33-33.
    [摘要](1134) [HTML](0) [PDF 53.31 K](1210)
    摘要:
    飛機機身的一側安裝有長2.4米的火箭垂直發射管?;鸺抢w維玻璃做的,重426克,長21厘米,在海平面上3公里高度燃燒時,火箭的速度達到1.1馬赫,火箭的旋轉速度是750轉/秒,火箭的穿云能力是2.1—2.3公里。
    32  T—28裝甲氣象飛機
    1975(3):33-33.
    [摘要](1788) [HTML](0) [PDF 53.31 K](1432)
    摘要:
    T—28裝甲氣象飛機,美國自稱為結構簡單,易于裝甲防護,工作性能好,適宜于對有劇烈垂直運動的積雨云作穿透飛行。為使飛機能安全穿過雹云,在 T—28的結構上有以下防護措施:1.飛機的所有前緣用厚度為0.23厘米的經過熱處理的鋁板裝甲被復;2.座艙蓋改用1.52—1.90厘米的丙稀酸酯平板,并以金屬框架加固;3.由于被雹擊壞的幾率很高,飛機上不安裝防冰套,飛機上防冰措施是:為螺旋槳安裝一個酒精投射器,為汽化器裝一套酒精噴射裝置。
    33  淮河流域汛期降水預報會商
    1975(3):33-33.
    [摘要](1162) [HTML](0) [PDF 61.13 K](1249)
    摘要:
    在全國批林批孔運動勝利展開的大好形勢下,1974年6月8—13日在安徽省蚌埠市召開了淮河流域汛期降水預報會議。會議由安徽省氣象局主持,參加會議的有安徽、湖北、河南、江蘇、山東等5省的17個氣象臺和20個縣氣象站以及治淮規劃小組辦公室、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安徽省水電局、淮河修防處、宿縣地區淮河修防處,2464部隊氣象臺等單位,中央氣象局也派人參加了會議。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