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第6期文章目次

  • 顯示方式:
  • 簡潔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引雷”防雹
    1974(6).
    [摘要](1366) [HTML](0) [PDF 94.48 K](1305)
    摘要:
    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科研所人工影響室近年來為探索新的防雹手段,仿照避雷針原理,在一些高山地區進行了幾次“引雷”防雹實驗。其方法是在每一實驗區設置約10多根金屬桿,以吸引雷雨云集中,減低云中電位差。在1967—1972年的實驗中曾出現引雷區下游無雹的現象。去年又選了兩個點,一是在呼市附近的平原地區,另一是在烏盟的山區。觀測中,兩個點上都發現引雷區冰雹量增大,云層經過時移動速度減慢,而在引雷區20公里以外的地方冰雹則顯著減少。初
    2  朝鮮氣象考察團來訪
    1974(6).
    [摘要](1702) [HTML](0) [PDF 63.75 K](1435)
    摘要:
    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氣象水文局中央氣象水文預報所副所長趙成秀同志率領的朝鮮氣象考察團一行4人于6月13日到達北京。中央氣象局負責人饒興同志會見并宴請了考察團全體同志??疾靾F在京參觀了中央氣象局氣象臺,并與氣象臺及氣象科學研究所進行了有關長期天氣預報、中期和寒潮天氣預報、氣象雷達的觀測和應用等方面的經驗交流??疾靾F
    3  我國氣候變遷的初步探討
    張家誠 朱明道 張先恭
    1974(6):3-10.
    [摘要](1417) [HTML](0) [PDF 538.63 K](1460)
    摘要:
    氣候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一個重要自然條件。根據氣候記錄、史料和考古材料分析,世界(包括我國)的氣候都經歷著長度為10~0—10~8年的各種時間尺度的變化。目前,引起全世界氣象學家關注的,是從本世紀四十年代開始的南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氣候變冷(這一趨勢在我國也有反映)。特別是1972年前后出現的世界范圍的大面積氣候異常,更引起人們的關心。本文主要闡述我國近代氣候變遷的特點,為此必須聯系到地球氣候史的若干問題。并通過對我國近500年氣候寒冷期(歐洲現代小冰期)內,四次氣候變冷以及本世紀氣候變化特點與
    4  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前期環流特征的初步分析及其長期預報
    1974(6):11-17.
    [摘要](1382) [HTML](0) [PDF 539.83 K](1490)
    摘要:
    一、前言過去天氣工作者對于江淮流域夏季旱澇的環流特征做過不少研究,有的也曾分析過其前期的環流特點,對江淮流域夏季發生旱澇的環流特征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大都著重于長江流域,并多是個例分析,而對旱澇災害頻繁的淮河流域地區的夏季旱澇問題,特別是對具體制作淮河流域夏季旱澇長期預報進行專門的分析工作,還是很少見的。遵照偉大領袖毛主席“必須提倡思索,學會分析事物的方法,養成分析的習慣”的教導,在過去多年來對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長期預報工作的基礎上,利用1951—1970年共20年的500
    5  若干統計預報方法效果比較及(0,1)資料的綜合問題
    施能
    1974(6):18-26.
    [摘要](1237) [HTML](0) [PDF 528.59 K](1234)
    摘要:
    本文提出了統計預報工作中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即在某些方面簡單的預報方法不一定比形式上看來比較復雜的方法效果低,關鍵問題在于抓住主要矛盾適當地選擇預報因子。長期預報工作應從實際出發,反對單純追求和盲目照搬外國、外地形式上“復雜”、“高深”的預報方法的不良傾向。本文所說的各種預報方法(包括文中提出的特殊投票法)的預報效果,都是對已經參加統計的歷史資料而言,真正要評定各種方法的實際預報效果,只有通過較長時間實際預報的檢驗。
    6  解決長期預報問題的一些科學途徑
    H.H.拉姆 邱杏琳
    1974(6):27-27.
    [摘要](1578) [HTML](0) [PDF 87.50 K](1463)
    摘要:
    就目前的知識水平來說,用于制作逐日天氣預報的標準方法(天氣形勢實況的外推法以及用動力學和熱力學原理計算大氣環流的發展等)并不能對未來5天以上的天氣情況作出一個有用的近似預報。將來是否總會有一天能用這些方法來確定未來5—15天以上的天氣形勢,現在也決不能下這種肯定的結論。如果要延長預報時效,將會在許多方面發生困難。但從根本上說,這些困難都與大氣增溫和冷卻的類型及量值發生變化有關,而大氣的增溫和冷卻本身一方面是由于反射率(云、冰和雪)的變化和洋面溫度的變化造成的(而反射率和洋面溫度又部分地直接決定于大氣環
    7  大氣模擬實驗簡介
    1974(6):28-32.
    [摘要](1734) [HTML](0) [PDF 378.06 K](1359)
    摘要:
    大氣模擬實驗是在實驗室條件下,控制影響大氣運動的主要因素、研究這些運動的發生發展規律,以幫助人們了解發生在實際大氣中的氣象現象的一種手段。用模擬實驗研究大氣運動規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現有數值模擬、電模擬和流體力學實驗模擬等方法。本文只介紹后面一種方法。流體力學模擬實驗的范圍很廣。一百多年來國內外實驗工作者已用氣體、液體和磁流體對氣象、海洋、行星大氣中的某些現象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模擬研究。僅就地球大氣的模擬實
    8  中緯度降雨系統的中尺度結構
    K.A.布朗寧 谷雨
    1974(6):33-41.
    [摘要](1265) [HTML](0) [PDF 737.82 K](1426)
    摘要:
    一、引言有關中尺度降雨系統結構和機制的知識是很需要的,因為第一,短期降水預報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第二,需要將這些系統的影響參數化,以便導入較大尺度大氣環流模式中。不幸,除了強雹暴外,對中尺度系統的了解是很貧乏的,這是由于中尺度系統的觀測十分困難,日常獲得的資料不足以進行恰當的分析,因而必須進行復雜的研究。本文不打算對過去文獻進行廣泛評論,僅對過去五年來在英國進行的觀測研究方面提一些個人看法,并通過個例研
    9  人類影響氣候的現況
    L.馬赫塔 徐明
    1974(6):42-49.
    [摘要](1329) [HTML](0) [PDF 690.30 K](1384)
    摘要:
    引言人類活動有可能會影響氣候變化,這是大家所關心的事。因此,應對人類在全球氣候變遷中可能起的作用,作出判斷。對于人類活動已經或將引起氣候改變的問題,看法上并不一致,這是因為我們對于污染和全球氣候之間的關系了解得太少。本文主要是討論某些大氣成份的最近變化情況。一、二氧化碳大多數氣象學家認為,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渾濁度的不斷增加,最有可能是人類無意識地影響全球或局地氣候變化的一種現象,所以應首先考慮二氧化碳。
    10  美國氣象學會關于人工影響天氣和氣候的“聲明”。
    木林
    1974(6):50-51.
    [摘要](1278) [HTML](0) [PDF 173.52 K](1400)
    摘要:
    1973年1月28日,美國氣象學會對于人類有意與無意影響天氣和氣候問題發表了“聲明”?,F摘譯如下:一、引言不管是有意的或是無意的,人的活動能夠改變局部天氣,對某些地區來說是完全肯定了的。不過,大多數大氣科學家認為,有目的對大氣環境進行重大的人為的改變問題,仍然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由于70年代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在實踐中加以驗證,這將促使80年代在人工影響天氣的技術方面有重大的進展。美國氣象學會向公眾發表人工影響天氣和氣候的新聲明以及回答有關的科學問題是適時
    11  錫林郭勒盟地區冰雹預報
    1974(6):52-56.
    [摘要](1241) [HTML](0) [PDF 356.38 K](1310)
    摘要:
    一、雹情我盟處于內蒙古高原東北部,是一個冰雹較多的地區,其最多中心在南部山區,次多中心在阿巴嘎旗西北部和西烏珠穆沁旗東部丘陵山區。如圖1所示。根據對1960—1967年(6—8月)的不完全統計,全盟出現冰雹過程105次,降雹日數達195天。同一天中最多有5—6個旗縣,5—9個站降雹。在105次過程中維持1天的61次,維持2天的23次,3—4天的17次,最長可維持6天,僅3次。
    12  麥田不同溝深的田間小氣候與三麥生育情況的關系
    1974(6):57-58.
    [摘要](1258) [HTML](0) [PDF 170.78 K](1446)
    摘要:
    上海地區常年春雨過多,麥田里地下水位高,土壤中“水”和“氣”的比例失調,往往造成三麥(小麥、大麥、元麥)的根系發育不良,植株抗逆性差,容易發病和倒伏,在后期高溫天氣下,根系早衰,容易逼熟,嚴重影響三麥的高產。近年來推廣麥田開深溝降低地下水的辦法,是戰勝“濕害”奪取三麥高產的有效措施。為了進一步摸索深溝的作用和效果,為合理開溝提供科學數據,我局自去年11月起,組織了18個氣象站、哨,對不同溝深的試驗田進行地下水位、土壤濕度和三麥生育情況的觀測、考察和分析,麥田溝深的田間小氣侯
    13  關于長期預報中的幾個問題
    1974(6):58-59.
    [摘要](1360) [HTML](0) [PDF 209.44 K](1259)
    摘要:
    近年來,長期預報工作發展很快。預報因子從原來單站氣象要素以及高空環流特征分析,進一步擴大到海水溫度、地極振動等。資料的運用范圍從東亞擴大到亞歐,北半球,今后還有擴大到使用全球資料的趨勢。預報方法在不斷改進,數理統計預報方法大量地應用到日常預報工作中;電子計算機成為處理大量氣象資料和完成復雜計算的常用工具;一些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也在開展。長期預報的思路比過去更加開闊,長期預報的準確性和穩定性比過去有所提高。這些新的進展,為長期預報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但也帶來一些新問題;資料越用越多,方法越來越復雜,計算工作量就越來越大。象我們一個地區臺,過去制作各類長期預報,用一、二個星期就可完成,現在往往要幾星期甚至幾個月才能
    14  一次造成30萬人死亡的熱帶氣旋
    N.L.弗蘭克 S.A.侯賽因 史國寧
    1974(6):60-61.
    [摘要](1434) [HTML](0) [PDF 165.04 K](1375)
    摘要:
    這份材料提出了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即在沿海地區一次臺風或強大風暴發展所造成的災害,除直接和該天氣系統的強度和發展情況有關外,與當地當時的地形條件及各種潮汐情況(特別是大潮)也有很大的聯系(當然,社會制度不同對受災程度的影響是一個決定的因素)。我國海岸線長,沿海地形復雜,預報工作在監視和預報臺風之類災害天氣時,尤應考慮到這方面的因素。
    15  世界氣象組織第二十六屆執行委員會召開
    1974(6):61-61.
    [摘要](1208) [HTML](0) [PDF 95.99 K](1333)
    摘要:
    世界氣象組織第26屆執行委員會1974年5月23日—6月13日在日內瓦召開。我中央氣象局副局長、世界氣象組織執委會代理委員、中國常任代表張乃召同志,及隨同出席的副代表、顧問等7人參加了這次會議。會議共有執委23名以及副代表、顧問等90余人出席。這次執委會著重討論了1975年“世界氣象大會”的準備工作以及有關的提案,還討論了1976—1979年的財務預算和世界天氣監視網計劃草案等。張乃召同志在會上就尼日利亞等三國提出的中止南非會籍的提案發了言,堅決支持第三世界非洲人民反對白人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正義斗爭。同時,還對修改世界氣象組織總則
    16  爆炸對云霧的影響
    1974(6):62-62.
    [摘要](1257) [HTML](0) [PDF 94.48 K](1254)
    摘要:
    為了對打炮防雹的原理進行探討和研究,內蒙氣象科研所人工影響室、多倫縣革委會科技組、多倫縣氣象站,在進行霧底爆炸實驗的基礎上,于1973年10月底繼續在多倫縣三道溝林場附近,進行了類似的實驗。主要觀測爆炸后霧的宏觀變化,過冷霧相態變化和滴譜變化,以及爆炸時煙跡的擾動和氣壓變化。此外,還進行了多次人工造霧的實驗。實驗發現:1.霧頂“上抬現象”。在淺霧底爆炸,霧頂呈梯形抬升,抬升約10米,抬升部分可維持半小時,然后與霧的整體同時消散;在中霧底部爆炸,霧頂呈雙峰形抬升,幾分鐘內
    17  寒冷地區冬季露點簡便查算法
    1974(6):63-63.
    [摘要](1627) [HTML](0) [PDF 43.67 K](1330)
    摘要:
    在寒冷地區,當冬季氣溫降到-10℃以下時,露點溫度需用干球溫度和毛發表讀數查取。這要經過兩個步驟,即用毛發表讀數在氣表—19查出相應的干濕球(訂正后)相對濕度,再用干球溫度與訂正后相對濕度查取露點。在實踐中,我站采用了露點簡便查算表,只需一個步驟便可完成。露點簡便查算表的制作方法簡述如下:在冬季氣溫降到-10℃以前時,把氣表—19做好。根據氣表—19右下角的小表,查出毛發表相對濕度 r 的范圍對應氣象常用表1號附錄2б表中 r 的范圍,表1列出我站所用毛發
    18  青藏高原加熱作用對夏季東亞大氣環流影響的初步模擬實驗
    1974(6):64-64.
    [摘要](1462) [HTML](0) [PDF 63.75 K](1262)
    摘要: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葉篤正等和美籍氣象學家華盛頓天主教大學教授張捷遷1973年內短期協作完成的模擬實驗的初步成果已總結成文,發表在《中國科學》1974年5月第3期上。由于我國青藏高原的加熱作用對東亞大氣環流有很大影響,過去曾從天氣學角度對這個問題有過不少探討,這篇論文主要用流體力學模擬試驗的方法進行了初步研究。從模擬三種不同基本流場的試驗中初步可以看出:青藏高壓的形成主要在于聳立在對流

    當期目錄


    年第卷第

    文章目錄

    過刊瀏覽

    年份

    刊期

    瀏覽排行

    引用排行

    下載排行

    您是第位訪問者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午夜欧美大片免费观看,欧美激情综合五月色丁香,亚洲日本在线视频观看,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