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3):42-49.
摘要:
副熱帶中氣旋在各種大氣擾動中所占的位置,根據其大小和強弱來看,界于溫帶氣旋和弱的熱帶低壓之間,它發生在海洋上,最大也只有100—200公里,利用現有的觀測網能觀測到的機會極少。因此,幾乎沒有什么線索來研究它的結構和性質。1960年9月1日一個偶然的機會,名瀨站的雷達發現了一個中氣旋,并對它做了很詳細的記錄。這個中氣旋發生在中國東海,向東北方向移動,經過一晝夜,最后在九州中部登陸后消失。這一擾動肯定不是副熱帶中氣旋中最典型的例子,但是通過對這個實例的研究,窺探到了中氣旋的一般結構、性質。中氣旋作為副熱帶的擾動具有螺線狀降雨帶,隨著它進入中緯度,在強烈輻合的東半圓內的雨區發生了為數很多的積雨云,形成了明顯的中高壓。可是,作為擾動的主體的中氣旋和伴隨著而出現的中高壓,它們的大小和強度是屬于同一量級的,它們的特征是后者顯著地改變了前者的結構。再有,因環流較弱,不可能形成對稱的結構,這也是它的一個特征。利用有限的高空觀測點和高山觀測站的觀測資料,按時間序列進行內插,從1公里到14公里每隔1公里做一張等高面天氣圖,共做了14張,從而進行了三維空間的分析。結果表明:流向副熱帶中氣旋的空氣流入量恰好處于積雨云的空氣流入量與正在發展期的臺風空氣流入量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