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1年桑斯維特建立了一種氣候區劃方法,即采用有效雨量(降水與蒸發之比值)的分布來進行分類。1948年他又根據在美國中西部和墨西哥等地進行灌溉試驗時所得的數據(1936—1945年)提出可能蒸散(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用PE表示)這一指標作為氣候分類依據,并修訂了他原來的氣候區劃方法。在表達大氣濕潤狀況時用的是有效雨量濕潤指數(moisture index)。同時為了便于計算,桑斯維特和馬瑟(J.R.Mather)于1957年制作了一系列表格從而簡化了煩雜的計算,該方法在南、北美洲應用較廣,具體介紹如下: 一、年中某一時期的降水(P)如超過實際蒸散量(AE),則有多余水份(S),即S=P-AE時為濕潤氣候,其濕潤指標(humidity index)為I_h=100S/PE,即剩余水份占可能蒸散的百分率。